蔡元康| 字君济
蔡元康(1075-1117),平阳文化学术先行者。字君济,一字济仲,旸岙(今昆阳镇城南阳岙村)人。
宋时旸岙蔡族是个大家族。据宋元时代的相关历史文献分析,旸岙蔡氏原居北方,唐时迁居泉州。唐末五代时,蔡直衙从泉州迁入平阳旸岙,再分迁各地,主要聚居地有平阳步廊、瑞安新城(其地待考)和霞砀等。北宋末年,蔡氏家族翘楚者,有瑞安新城礼部会元蔡幼学、平阳步廊武科状元蔡必胜。蔡氏遂为温州望族。
蔡元康成长于习儒世家,父兄都是饱学之士。他自幼举止得体,知书识礼,外出游览时,会做到不让父母担忧。元祐(1086-1094)末加冠之际,前往京师太学就读,成为首位见之于记载入太学读书的平阳人。读书时,他见同学们一味钻研撰述和写作技巧,感慨地说:“为了通过考试,必须这样学习; 但是,学问不能仅限于此。”
在京期间,他结识了知名学者将乐(今福建省内)的杨时、沙县(今福建省内)的陈瓘和晋陵(今山西省内)的邹浩,以及温州永嘉学派的先驱者周行己。邹浩、陈瓘被流放时,他不远千里陪侍,成为他们的弟子。据传,邹浩病危时,写信叫他立即前去,将生平研究心得,倾囊传授。他从杨时的“正心诚意”和邹浩的“死生之说”思想出发,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哲学体系。
蔡元康品格高尚,在太学求学之时,深受同学尊敬。有一天,他丢了钱,有人在一个同学的行箧中发现后告知他。蔡元康当即否认不是自己的东西。他常说:“自古维持朋友交情之道不只是一条。不肯委屈自己而追求名声,别人还敢寄期望于你吗?”有朋友来京城,生病了,他就帮忙延医买药,仔细看护,毫无厌烦之色。有不幸死亡者,他就为之操持后事。同乡章延仲卒于太学,他替章收敛尸骨,还千里护送棺枢返乡。
蔡元康游学京师十几年,七次参加礼部考试,一直未能及第。朝中官宦深为他惋惜。崇宁(1102-1106)年间再次落第后,他就返乡了,从此再不参加考试。
蔡元康的兄长蔡元龟,是位颇有改革精神的人。他见到当地兄弟分家之风盛行,而长辈无人看养,深以为憾,于是扩建房舍,广置田产,在本族内合族而居。政和二年(1112),蔡元龟逝世,转由蔡元康主持家务。他敬老爱幼,秉公处事,深为族人信服。凡是难事,尽量留给自己;弟侄犯错,他从不当面训斥,而是委婉讽喻,引导他们改正。他曾赋诗说:“君亲等天地,忠孝无古今”。人口近百的家族,在他管理下,三十余年间,顺利和美,没有发生大的争端。
时值朝廷推行八行取士,州治列举蔡元康应荐。四方有识之士听说此事,相与欢欣称颂; 太学生们闻讯,翘首盼着他前来。但蔡元康却已身罹重病,无法成行。
政和七年(1117),蔡元康逝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