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第一纪念室(二)(18)

历史转折中的光辉篇章:毛泽东引领新中国诞生之路

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与曲折斗争,终于在 1949 年迎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胜利。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光辉灿烂的新中国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从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初绽,到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庆典,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虽已渐渐远去,但因其与我们当下的紧密联系,众多珍贵且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和文献得以妥善保存,它们宛如时间的使者,承载着往昔的记忆与荣耀。纪念室在这一时期的陈列内容丰富详实得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许多展品更是首次揭开神秘面纱,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些展品鲜活地展现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如何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英明睿智的决策能力,制定出正确无误的路线和策略,引领中国人民谱写了世界近代史上最为壮丽、激昂的华章。

1945 年,当抗日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历经战火洗礼的人民还未来得及尽情享受和平的宁静与安宁,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便迫不及待地妄图将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人民的头顶,将战争的灾难无情地强加于人民身上。为了竭力避免内战的爆发,全力争取和平的曙光,坚决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1945 年 8 月 28 日,毛泽东同志毅然决然地不顾个人的安危荣辱,亲自率领中共代表团踏上了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的征程。这一英勇无畏的举动,犹如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纪念室中展出的那张毛泽东同志在重庆九龙坡机场受到张澜、邵力子、郭沫若等众多民主人士热烈欢迎的照片,生动地定格了这一历史瞬间。

毛主席亲赴重庆的伟大之举,无疑是轰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它如同一面镜子,让更多的人真切地看清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赤诚真心与坚定愿望,受到了广大爱国人士和舆论界的热烈赞誉与衷心颂扬。诗人柳亚子满怀崇敬之情赋诗称颂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张治中也由衷地感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毛主席在重庆期间,郭沫若敏锐地察觉到毛主席没有佩戴手表,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手表赠予毛主席。毛主席对这份珍贵的礼物格外珍惜,此后一直佩戴在腕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整整陪伴了他 31 个春秋,这不仅是一块手表,更是一份深厚情谊与历史见证的象征。

重庆谈判历时 43 天,在历经艰难曲折的协商后,终于在 1945 年 10 月 10 日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协定上的墨迹尚未干涸,热衷于内战的蒋介石便悍然发布了进攻解放区的密令,催促国民党将领“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其背信弃义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针对美蒋这种真内战、假和平的反革命两面派行径,毛主席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党制定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以及“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正确方针。纪念室中陈列的毛主席制定这一方针的亲笔手迹,首次公开展示在世人面前,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见证了毛主席在关键时刻的英明决策,为我党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1946 年 6 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彻底撕下了伪装的和平面具,背信弃义地撕毁协议,调集重兵,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当时,他们投入进攻解放区的兵力高达 160 万人,占据其总兵力的 80%,其气焰之嚣张,妄图在“三个月,至多五个月,即能整个解决”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而实现其独裁统治的野心。然而,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按照反动派的意愿前行,他们总是盲目地高估自己的力量,低估人民的力量和正义的力量。经过 8 年艰苦卓绝抗战锻炼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早已在战火中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并没有被敌人的汹汹气势所吓倒。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以及阶级力量的对比态势,制定出了一系列正确无误的方针和政策。在军事上,创造性地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以及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法,领导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征程。纪念室以简洁而精准的笔法,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决定中国之命运和前途的大决战全景。

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孤注一掷,投入胡宗南等部 25 万人的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了突然袭击。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为了在运动中灵活机动地歼灭敌人,我党我军果断决策,主动撤离延安。纪念室中陈列的毛主席在转战陕北途中的照片,以及他穿过的棉毛衣、裤和布裤等文物,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岁月,让我们深切地回忆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的日子。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美蒋反动派的猖狂进攻和由此带来的重重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指挥若定的军事谋略,纵横驰骋于疆场之上,转战大江南北。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我军在运动中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仅仅用了 12 个月的时间,就先后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迅速使自己转入了有利的战略反攻阶段。

纪念室中陈列的三大战役示意图和战绩统计表,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从 1948 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犹如智慧的星辰,在战争的棋盘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雷霆万钧的气势,先后精心领导和组织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取得了歼敌 150 余万的辉煌战果,这一伟大胜利如同一记沉重的铁拳,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根基,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在人民革命事业已经胜利在望的关键历史时刻,中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让反动势力获得喘息之机,从而卷土重来,使中国重新陷入黑暗的深渊?毛泽东同志以其非凡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给出了明确而响亮的答案。1948 年 12 月,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斩钉截铁地强调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绝不允许革命半途而废,绝不让反动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坚决捍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守护中国的光明未来。

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联名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一命令如同一声春雷,响彻中华大地,我人民解放军如猛虎下山,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百万雄师过大江,一路势如破竹,直捣南京总统府”,宣告了统治中国 22 年之久的蒋家王朝的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纪念室在“缔造新中国”的主题展示下,陈列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告时的巨幅照片,那庄重而威严的画面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国大典上毛主席穿过的中山装和佩带的主席证,承载着历史的荣耀与责任;宣布文告使用过的话筒,仿佛还回荡着毛主席那震撼人心的声音;以及 1949 年 6 月他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建国大计的亲笔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中国建设的殷切期望和诚挚邀请。这些珍贵的文物,无一不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历史见证,它们宛如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1949 年 10 月 1 日,这是一个被历史铭记、被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下午,首都 30 万群众满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齐聚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在群众如雷般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登上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后,他亲手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迎风飘扬,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崛起。

接着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朱德总司令骑着高头大马,检阅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受阅部队,那整齐划一的步伐、威武雄壮的气势,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和崭新风貌。而后是盛大的群众庆祝游行,人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尽情欢庆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他们振臂高呼“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这一声声呼喊,饱含着人民对新中国的祝福、对党的感恩以及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开辟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腾飞的新纪元,他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为后世子孙所敬仰和传颂。

早在全国即将解放的前夕,1949 年 3 月 5 日至 13 日,党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及时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应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一关键决策,并为我党制定了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纪念室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下,详细介绍了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功绩和伟大贡献。

新中国诞生的头三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沉着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国人民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伟大胜利,稳定了国内局势,捍卫了国家尊严,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纪念室中展出了毛泽东同志参加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到全国各地视察、接见各方面人士的照片,这些照片生动地记录了毛主席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奔波忙碌的身影。

此外,还首次展出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如 1951 年 2 月中旬,党中央召开了有各中央局负责人参加的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了各项重大问题,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通报》亲笔手稿;1951 年 12 月 15 日为党内起草《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通知的亲笔手稿;1953 年 9 月 7 日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的手稿;以及毛泽东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的照片。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正以极大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深入研究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2 年 9 月,毛泽东开始精心酝酿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问题,并明确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为我党制定的这条“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犹如一盏明灯,清晰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成为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指引着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1953 年,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蓬勃兴起,毛泽东又适时地亲自主持制定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纪念室中展出了他对宪法草案的亲笔修改稿,那一页页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凝聚着毛主席对国家根本大法的严谨态度和深刻思考。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承载着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和胜利成果,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并且用法律的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为中国人民继续奋斗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1956 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任务。在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如此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且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胜利,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创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毛泽东同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领导才能、智慧和决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史册上,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二)(1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