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奇迹:192万“新市民”如何实现每户一人就业?

贵州,作为中国地理和经济上相对偏远的省份,近年来可谓是逆袭,成为了全国政府扶贫的典范。在“十三五”期间,贵州通过执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了192万居民实现了从山区到城市的华丽转身,这一行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变,更是社会角色的重塑。

搬迁人数超过三峡移民总数,贵州已经成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而此次行动对当地经济的提升和个体生活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贵州省已为搬迁群众提供了46.5万套住房,同时实施了多项措施,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实现一人以上的就业。这一成就无疑是对贫困现象的重大打击,为无数家庭点亮了希望之光。

就业增收是贫困搬迁后的核心工作,贵州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决策能力与执行力。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技能培训以及帮扶车间的建立,贵州正持续推动搬迁群众在新环境中的融入。至2024年第三季度,96万多名搬迁劳动力得以成功就业,就业率达到惊人的96.1%。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贵州扎实推进零工市场的建设,以便为搬迁居民提供灵活的就业机会。

例如,威宁县成立的“零工市场”不仅为远离家乡求职的搬迁群众解决了“出远门”的困境,还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本地就业机会。严美朝等人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不再是以前“举着牌子在路边等活”的无奈,而是通过政府构建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顺利实现了家庭的经济自给自足。

与此同时,贵州还建立了多个就业帮扶车间,以助力难以外出务工的搬迁居民实现就近就业。尤其是在黔东南州,县域企业将车间设在居民楼下,方便工人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获得收入。杨昌珍是这类受益者之一,她强调道:“车间就在家附近,不用担心离开家带来的不便。”该地区现有1437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了16.5万余人,其中搬迁群众达2.49万,这显示了帮扶政策在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贵州还重视技能提升,以确保这些新市民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劳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2024年以来,全省已为1.74万名搬迁群众提供了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这股新兴的就业潮流中,年轻人的参与也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95后”积极投入到创业领域,以自己的方式带动整个社区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黔西南州的腾龙街道发现了地下车库的新利用方式,将其转换为“微菌园”基地,帮助搬迁户进行食用菌种植。这样的创新模式不仅使居民能够获得额外收入,也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贵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仅成功搬出大山的192万新市民,更为这些家庭铺就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就业之路。这一系列的政策与实践,不仅让贫困地区的居民摆脱了困境,也为全国的扶贫工作树立了榜样。随着这些新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贵州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