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世界的核心,是那神秘的不确定性,它并非测量技术的限制,而是构成微观领域的根本属性,与测量的精准度无关,构成了自然界的基石。换言之,不论科技多么高尖,测量工具多么精准,人类也无法将不确定性转为确定性。
进一步地,不确定性的另一面是我们无需耗费巨大精力去精确测量微观领域,我们只需做一件事:观测。因为观测行为,本身就会导致微观领域的不确定性坍缩为确定状态。
“观测影响量子态”这一现象在物理学界掀起波澜,引发了广泛的辩论,不仅限于科学领域,更触及哲学层面。
人类习惯于将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匹配,这反映出我们的本能,也是生存的基本原则。但当现象违背了我们的日常认知,我们自然会本能地反抗和质疑,因为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相比之下,人们更倾向于具体而实在的事物。
在量子力学问世前,人们普遍认为,所有自然现象都有其因果,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决定论。但量子力学的出现,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在微观领域,不存在确切的量来描述运动规律,我们不得不放弃决定论,而用令人费解的不确定性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
不确定性原理表明,微观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信息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同时知道两者。这违背了我们对世界的常识性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例如你正坐在沙发上阅读这篇文章,你的状态是确定的,位置和速度都是清晰的。但在微观领域,一切都不同。你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甚至同时在两个不同的位置,甚至在宇宙的边缘。你的信息只能用概率来描述,只能知道你在某一位置出现的可能性,而不能确定你的具体位置和速度。
这便是概率波诠释,它解释了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当我们想要知道你的确切位置时,我们必须进行观测。观测的瞬间,你从无数可能的状态中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状态,出现在一个具体的位置,这就是“波函数坍缩”。
波函数的概率诠释意味着,人类丧失了对未来的预言能力。我们曾深信,通过物体的当前状态,运用自然法则,可以预测物体未来的走向,但现在看来,这种确信已经不存在了。
因此,我们只能像占卜师一样,说出含糊其辞的话,科学也不再是确切的知识,而变成不确定的思想概念。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只能用量子力学来描述世界,我们又会觉得难以接受,因为量子力学的世界难以想象,难以接受。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量子力学中的这些奇异现象,如量子纠缠、量子隧道效应和叠加态等,都是确实存在的。
最难以接受的是,测量过程本身会影响最终结果,而测量的概率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而非物理概念,体现的是主体与客体在测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测量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不再有明显的界限,边界变得模糊,暗示着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客观性,还有主观因素的存在。
换句话说,我们曾以为客观世界是固若金汤的,但现在看来,客观世界也变得模糊起来,它的存在方式似乎与我们的主观意识有关。
尽管观测行为会影响周围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世界的真实面貌是肯定的,用“意识影响结果”似乎带有唯心思想的色彩。但至少,观测确实会影响现实。
也就是说,世界是什么样的,取决于我们的观测。当我们不观测时,世界是一片模糊;当我们观测时,世界就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状态。
这与游戏中的场景设定多么相似!为了节省资源和降低负荷,游戏程序会只渲染人物出现的画面或观测到的画面,而对观测不到的画面进行模糊化处理,实际上是虚无的。
难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包括我们自身,只是虚拟程序吗?
细思极恐,但不敢再深入思考。
当然,“虚拟世界”只是我的猜想,不必过于认真,我们还是应该回到科学层面,来理解量子力学。
不管量子力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日常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微观世界的,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总是可靠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要理解量子力学的底层逻辑,就必须摒弃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让传统的观念束缚我们的思维。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世界的客观性和物质的实在性,需要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它们。量子力学似乎早已告诉我们,所谓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实际上存在于我们的观察之中,并不存在一个完全独立于精神世界的、对立的客观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自认为客观真实的物质世界,可能只是依赖我们的精神世界而存在,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本质上是基于生命的感受,而量子世界中的种种奇异现象,可能只是生命个体意识活动中的综合反映!
归根结底,似乎又回到了唯心论上。尽管主流科学界一直强调世界的唯物性,但并不否认或质疑唯心论。毕竟,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它们本身并无对错之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