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灭巴蜀,还是东出函谷关、打通三川、一窥周室,是秦惠文王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后,在司马错的建议下,秦军挥师南下,灭掉了富庶的巴蜀二国。
不客气地说,这一决策是秦国历史上最正确国策之一,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快速增长,为秦昭襄王重削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秦国当时不具备称霸天下的资本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但还没有到蔑视天下的地步,当时魏国、齐国、楚国并不比秦国差多少。
先说魏国。战国初期,在魏文侯、魏武侯父子的带领下,魏国快速崛起,一度碾压秦国;虽说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开始衰落了,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仍不可小觑。之后秦武王东出时,最大的顾虑就是害怕魏国捣乱。
再说楚国。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当时的楚怀王重用贤士、锐意进取,国力蒸蒸日上,正在虎视眈眈地窥视中原。
其次说齐国。那个时候,秦国估计还不是齐国的对手,齐国才是真正的霸主,一直到秦昭襄王初期,秦国还要看齐国的眼色行事。
最后提一下,秦国后方还很不稳定。戎狄部落还会时不时的捣乱。
倘若这时秦国东出挑衅,憋了一口气的东方六国,肯定会再次联合(两年前,六国伐秦失败),即便是打不赢,秦国也不大可能得逞。最大的可能就是:秦国被赶入函谷关内,前功尽弃。
实际上,司马错在反驳张仪时,也是这样说的。
第二,灭掉巴蜀后,秦国捡了个大便宜
南下巴蜀,好处很多,也比较容易实现:
首先,巴蜀远离中原,与其他国家利益不大,就算是想帮也帮不上忙,压力会小很多。
其次,巴蜀内乱,根本无力抵抗秦国大军。
最后,巴蜀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攻下巴蜀就相当于有了个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和士兵供应基地。
攻下巴蜀后,秦国领土、人口数量、粮食产量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左右,秦国国力大增。在国家富强后,秦昭襄王才有横扫天下的实力。
基于上面两个原因,秦惠文王嬴驷最终选择了南下巴蜀,先富强、再称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