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葡方雇佣军先是对我军不断进行动作挑衅,我军视若无睹,后来他们竟然将“木马”推至我国警戒线内,在我军不断以手势警告后,他们还叫来了更多人进行挑衅。
当时值班班长上前警告,不料却被他们用刺刀划破了手臂,挑衅一旦见了血,那就一定会发生武力冲突,随后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关闸事件”。
而在这次事件圆满结束后,葡方应允了叶剑英的要求:赔款4亿。
那么这件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我军又是如何解决的?
葡澳多年纠缠
在说明经过之前,先了解葡萄牙与澳门多年的纠纷。
究其源头,它们的关系是从16世纪展开的,那时的葡萄牙航海家已经开始向大西洋彼岸开辟,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远在东方的中国也成了他们下一个目标。
至于澳门,则是他们进入中国最便捷的地点,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明朝时期,走私现象盛行,不少沿海而居的百姓都或多或少的参加过走私活动,久而久之,竟还形成了走私势力。
而葡萄牙航海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澳门,他们带着帝国主义的不良习惯,将澳门作为无人看管的宝地随意抢劫或居住。
但此时的明朝皇帝训练了一批水师以维护皇权统治,恰好葡萄牙人撞上了枪口,经过几次恶战,他们收敛了些,明朝也加强了海上防控。
可葡萄牙就是以霸道和抢夺起家的,当时的澳门对他们来说是有利的港口和扩大领域的最好选择,他们怎能轻易放弃?
因此在后来的四五十年中,葡萄牙一直在搞小动作,无奈都被驻守澳门的官兵识破,多次的失败之下,葡萄牙人居然总结出经验,直接踏上了澳门土地。
1553年,葡萄牙人以休息和晒船的方式要求上岛。
当时守岛的官员是汪柏行,他看到葡萄牙人给出的高额登岛金,居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而这也是他们占领澳门的第一步。
虽然汪柏行起初只给他们搭了几个小帐篷,但后来随着明朝官员的腐败,葡萄牙人也知晓他们爱财的特性,就开始以一边加盖帐篷一边交租金的方式,将澳门土地渐渐蚕食。
起先他们还很“安分”,大量的葡萄牙人只活动在不足两平方公里的澳门土地内,每年要交的租金与关税也都按时缴纳。
可随着英国大炮炸开中国国门的那一刻,葡萄牙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獠牙。
眼看英国只用几门大炮就换来清政府的万两白银与自由关税,他们坐不住了,纷纷对清政府施压,要求给予他们相同的待遇。
所谓破船还有三千钉,此时的清政府虽然被迫签订了第一次不平等条约,但它的实力还是强于葡萄牙的。
因此,葡萄牙的多次威胁都被清政府无视,不料,后来葡萄牙狗急跳墙,居然开始强行侵占澳门。
其中,最明显的证据便是澳门总督阿玛勒向澳门华人征税,接着又对其进行户籍登记,再后来甚至扩大葡萄牙人居住的领域,停止向清政府缴纳关税与租金。
而此时管理澳门的清朝官员居然视若无睹,以至于葡萄牙人的胃口越来越大,最后居然以明面租赁暗地占领的方式拿下了整个澳门。
后来,随着清政府的倒台,民国的建立,中国又爆发了战争,澳门不仅是是被忽略的领地,还是国民政府用来讨好外国的礼物。
原本在1928年,中国就可将澳门收回,但当时的国民政府与葡萄牙签订了所谓的友好条约,使得澳门同胞被其再次蹂躏,直到1999年,澳门才得以回归。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等人就想收回澳门,为此还制定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由叶剑英管理此事。
但葡萄牙嚣张惯了,哪里愿意被新中国管着,于是就触发了震惊中外的“关闸事件”。
那么,这起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中方又是如何完美解决的?
挑衅与冲突
“关闸事件”发生于1952年7月。
此时的毛主席,早已对葡萄牙提出“港澳地区自古便是中国领土”和“新中国不承认旧时代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话里话外已经流露出收回国家主权的意味。
但葡萄牙依旧认为,新中国与先前的清朝和民国一样,明着放狠话,实质却是跪着做外交,因此他们还在不断地干涉新中国内政,还在外交事宜上耍花招。
幸而有一批新的爱国企业家,为毛主席与叶剑英等人排忧解难。
他们频繁来往大陆与澳门之间,促进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建设,也拉近了大陆同胞与澳门同胞的感情,在后来发生的“关闸事件”中,他们担任了重要的和解角色。
因为,毛主席对租借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态度是不惹事也不怕事,所以,守在澳门的中国士兵,对葡萄牙雇佣军无伤大雅的挑衅也是采用抓一放一的方式。
但葡萄牙雇佣军将此番举动,看成了中国士兵对他们的畏惧。
在1952年7月的一天,他们居然将有着分界线证明的“木马”做为挑衅,这就直接引起了双方的军事冲突。
当时,葡萄牙雇佣军先是朝中国士兵扔垃圾,接着又是吐唾沫,见他们还是不为所动,这下葡方雇佣军感觉受到了侮辱,居然将立在中间的“木马”推到中方警戒线内。
本着“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态度,哨兵先是对他们打出警告手势,不料他们却愈加过分,此时的“木马”已经离正常的边界线有了一定距离,这下值班班长才上前与之交涉。
不料,葡萄牙雇佣军态度极度嚣张,居然用刺刀划破了他的手臂,还向其余中国士兵开枪扫射,冲突一触即发。
这场火力对抗维持了多天,先是葡方向中国士兵无故开枪,后来又炮击居民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最后,他们甚至向中国国旗开了枪,并将其打落在地。
这直接就触碰了中方的逆鳞,在当天晚上,连长邢起与战士苏广照就不惧危险地将国旗重新升起,不料,葡方居然变本加厉的再次对他们进行炮击,以至于二人壮烈牺牲。
对此,叶剑英依照毛主席指示,将大批作战能力强悍的解放军部队安排在澳门边境,还运来了多批先进武器,以此来应对敌方的挑衅。
随后,又一次火力对抗开始,这次中方不再忍让,而是加足马力朝对方开炮,大大浇灭敌方的嚣张气焰。
看到中方的态度如此强硬,葡方开始迟疑,居然找了西方大国来围困中国。
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使毛主席等人束手就擒,但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一路披荆斩棘才建立起来的。
毛主席本着“你好我好大家好,你打我还绝不输”的态度,在国际上发出了声音。
叶剑英
“新中国是东方冉冉升起的骄阳,妄想用一切恶势力遮盖骄阳的,最终都将被骄阳灼伤!”
“中国人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倘若葡方与意欲挑战新中国主权尊严的国家再一意孤行,那必定会自食恶果!”
此时,朝鲜战争刚刚胜利,借着打败美国的风头,毛主席此话一出,便让许多国家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而葡萄牙现在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原本以为自己主动停火,双方就可化干戈为玉帛,不料,毛主席此时的态度十分强硬,他直接将澳门封锁,断掉了所有的物资供给。
何贤
这下就直接导致了澳门人民的不满,眼看民众大量地往香港跑,留在本地的民众也对政府怨声载道,此时的澳门总督史伯泰才主动找人与中方求和。
但此时的葡萄牙与中方还未建立外交关系,国际求和谈判这条大路走不通了,只得走民间谈判的小路,这时,爱国企业家马万祺和何贤就派上用场了。
在马万祺赶到大陆的期间,叶剑英也在召集人员谈论此次事件的解决方案。
那么,他们会如何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冲突呢?
解决与国威
因为葡萄牙的挑衅,参加会议的人都怒不可遏,纷纷表示不能就这么善罢甘休,一定要让葡萄牙付出应有的代价。
“葡萄牙这些个外国佬,根本不将中国人民放在眼里,今天他敢打落我国国旗枪杀我国士兵,他日就敢强占我国领土凌辱我国人民!这次一定要给他一个难忘的教训!”
而叶剑英只是气定神闲地听完大家的讨论,最后才做出总结。
“我知晓大家的气愤与悲痛,对于葡方多次挑衅与侮辱我国士兵一事,我也认为怎么处罚他们都不为过。”
“但此时的葡萄牙已是不断衰败的国家,毛主席曾说处理国家关系时要以大国为重,小国为轻,灵活运用各个关系来促进我国的不断发展,倘若真的严肃处理了葡萄牙,那澳门同胞该何去何从?他们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份子!”
话音刚落,会议一时陷入了沉默,看来大家都已经在重新考虑对葡萄牙的处理事宜了,随后,叶剑英又告诉他们。
“我收到了葡方求和的请求,他们打算派马万祺与何贤来和谈,这两位先生也是大陆的好朋友了,我们这次就采用和谈的方式解决此事吧。”
待马万祺与何贤到达大陆后,叶剑英提出三个和谈要求。
“第一,我要葡萄牙政府公开道歉,向外界说明此次事件都是由于他们的私心引起的;第二,我要他们保证从今往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第三,我要他们全额赔偿中方的所有损失,这三个要求缺一不可,倘若葡方不接受,那么也就没有继续和谈的必要了!”
叶剑英提出的要求可谓针针见血,但当二人将要求转告给史伯泰时,他却想也不想地拒绝了后两个要求,他的态度不仅激怒了叶剑英等人,也使得马万祺等人非常苦恼。
对此,叶剑英等人继续只能继续对澳门进行封锁,而马万祺等人也为了谈判来回折腾了十几次,眼看澳门的生活越来越混乱,何贤不禁开始奉劝史伯泰。
“新中国与过去的清朝和民国不一样。他们连美国都不怕,还会怕你葡萄牙吗?你要想生活重回正轨,就赶快答应他们的要求,不然就等着自讨苦吃吧!”
这下史伯泰才恍然大悟,最终拿出了平等的态度与中国进行和谈,他们不仅答应拿出4亿元进行赔偿,还愿意退至警戒线外,至此,“关闸事件”终于落幕。
时历一个来月,双方终于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中,而葡方再也不敢随意挑衅中国,除此之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又提高了许多。
针对这次事件,中国为国际上还处于低位的国家做了良好的示范,有力地促进了第三方国家反侵略战争的发展。
虽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仅要接手旧时代所遗留的烂摊子,还要面临着美国对其采取的孤立政策。
但毛主席等人不喊苦与累,事情再难,只要行动就可解决,敌人再强大,只要自己不自乱阵脚,就一定能找到对抗的方法。
就拿这次的“关闸事件”来说,倘若毛主席没有采用“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态度,恐怕双方的伤亡会更多,澳门同胞也将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同时,又本着“小国从宽,大国从严”的方式解决矛盾,不仅没有使双方难堪,还留下了许多可供合作的机会与选择,毛主席的外交政策给全世界都上了宝贵的一课。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对毛主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叶剑英等革命先辈也充满了敬佩之情。
马万祺
倘若没有他们的付出,那中国想要在国际上享有一席之地,必然是难上加难。
身为后人的我们,应该与那些先辈们一样,将他们的精神贯穿始终,从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