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守护候鸟越冬:AI监测与无人机巡护的新探索

每年冬季,沼泽、滩涂和芦苇丛中,候鸟们优雅翱翔,带来生机与活力。为了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大江南北的保护区纷纷打开科技的大门,采用人工智能监测、无人机巡护和算法推演等创新手段,为候鸟的安全越冬提供科技保障。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是一例。

位于江西九江的梅西湖是鄱阳湖保护区内的重要碟形湖之一。每年在水位下降的季节,湖滩和草洲吸引着众多水鸟的光顾。巡护员王小龙拿着望远镜,认真记录下每种候鸟以及它们的栖息环境。过去,他不得不依赖双腿的往返巡查,而如今,天上的无人机和智能设备为保护工作加速助力。

自2023年12月起,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智慧管理平台,众多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在湖区内全天候运行,AI技术不仅自动识别候鸟种类与数量,还可以精准记录其分布密度。王小龙表示,传统的人工巡查耗时费力,如今,“智能眼睛”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简化了工作流程。

无人机以131次的巡逻,总计609公里,大大提升了巡护的精准度和效率。通过设定飞行路径,操作员即可运用无人机高效覆盖整个湖区,甚至能够高空喊话以阻止破坏候鸟栖息地的行为,减少了人对鸟类的打扰。

不仅如此,鄱阳湖的智慧管理系统还能利用算法推演,通过综合水位、气象条件与候鸟数量等数据,科学调控水位,为候鸟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AI声纹识别同样在保护行动中发挥巨大作用。通过布设声纹设备,工作人员不仅可以监测到鸟类的鸣叫声,还能迅速识别其种类,实时掌握湿地内鸟类的种群动态,效率大幅提高。

而在云南昆明的滇池,借助AI慧眼系统,无人机定时自动巡逻,实时记录鸟类活动。本地科学团队与科研单位合作,调查鸟类数量不再是费时的繁琐工作,系统的算法能精准提取鸟类的特征,让我们在保护这些美丽生灵时,实现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综合来看,正是科技的支撑让我们在候鸟保护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而这种科技手段所带来的方便与效率,令人确信,未来的候鸟越冬之路将会更加安全、顺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