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应届毕业生李佳在回顾自己的求职经历时,感慨颇深。她发现,投递简历后,邮箱中总是充满了来自不同企业的心理测评邮件。"上午我是沉稳、内敛的会计师,下午就成了积极、活泼的营销员,做完后感觉自己都快分裂了!"
随着求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将性格测试作为招聘工具之一。然而,这种做法引发了不少求职者的质疑——究竟性格测试作为一个"硬性标准"是靠谱的选择吗?
在阳光明媚的2024年,赵俊杰正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在多家公司应聘时都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在面试中被要求完成性格测试。他透露,"很多时候,性格测试是外企和国企的标准程序,结果通常不会告知我们,但它确实影响着招聘的成败。"
另一位求职者刘露在大型银行即将入职,谈及招聘过程中的性格测试时表示,往往需要耗费几个小时填写各种题目,且每家企业的测试虽有相似之处,却也融入了许多特色考量。李佳对某医疗器械公司的测试印象深刻,选择描述自身性格的选项有时甚至让她感到不适,"这像是在逼我进行自我否定。"
为了在招聘中抓住主动权,求职者们也调整了策略。网络上涌现出许多性格测试"攻略",一些求职者在参加测试前会深入研究目标公司的性格偏好和岗位需求,让个人形象更符合企业的期待。正如李佳所言,"我把性格测试当成一场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与此同时,山东某高校的王阳教师指出,性格测试的过程不仅是公司筛选应聘者的过程,也是求职者反向评估企业的好机会,分析自身与职位之间的适配程度。
不过,性格测试并非毫无争议。心理学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应成为招聘的唯一标准。"内向的人同样可以在交际中表现出色,性格的分类并不能全面代表一个人的能力。"
甚至有律师指出,强制要求求职者完成性格测试可能存在合法性问题,如果结果直接影响招聘决定,或涉嫌隐性就业歧视。
随着2024年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如何有效识别职位市场的需求,适应工作岗位,将成为求职者更需要关注的重点。
总的来看,性格测试在招聘中的作用亟需审视与调整,求职者在应对时也应保持理性和灵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