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荪:山野草树逢伯乐 康乐兰荪永流芳

——生科人悟专栏——

人物简介

王伯荪,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著名生态学家。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学系留校任教,曾任国家首届高等学校理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编委等。王伯荪先生长期从事植物生态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学、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群学和群落学等方面的研究处于我国领先地位,曾多次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广东省高教厅的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十余项,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奖励。

奋力求索 满腔热血报祖国

王伯荪先生进行香港植被考察(左一)

在学生的描述中,王伯荪先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说话轻声细语,待人亲切随和。然而在科研路上,他更像是冒险小说中的热血主人公,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王伯荪先生在科研上孜孜不倦,发表研究论文共200余篇,还出版了多本专著,在植物生态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广,资源丰富,对全球植被和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王伯荪先生主要从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群学和群落学研究,其要研究内容是森林优势植物种群特征,探讨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动态和群落演替的关系,研究优势植物种群的种间关系,分布格局,生态位以及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化,定量研究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边缘效应、生物量与生产力等,应用马尔柯夫链研究森林群落的线性演替系统和非线性演替系统。除此之外,他对演替动态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南亚热带森林的演替模式;应用多元分析对南亚热带森林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研究;同时,结合基本理论研究进行了取样技术和研究方法的研究。王伯荪先生的研究,对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应有的生态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90年代初,王伯荪先生等注意到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的危害,于是去深圳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当时对薇甘菊的生理学和生态学特性都知之甚少,对其治理方法更是毫无头绪,但他们没有放弃,在王伯荪先生的带领下,学生李鸣光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在众人的努力下,他们发现了薇甘菊生长的限制条件——茂密的林地,并在大量的树种中筛选出了三种不惧薇甘菊覆盖的本区域树种,分别是血桐、幌伞枫和阴香,用这三种树木对薇甘菊肆虐地区进行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成功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在遏制薇甘菊生长、防除薇甘菊和薇甘菊利用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伯荪先生在海南尖峰岭

躬耕教坛 一片丹心育桃李

王伯荪先生留校任教后,主讲过植物种群学、植物群落学进展、世界植被、城市生态、自然保护区概论等研究生课程。作为主编出版了《植物群落学》、《植物种群学》、《植被生态学 - 群落与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实验手册》等多本专著,其中《植物种群学》获广东省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和广东省优秀教材奖三等奖,对植物生态学教学方面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学生黄玉源的叙述中,王伯荪先生是一位非常亲和的老师。黄玉源虽是张宏达先生的直接弟子,但与其他学生一样,将张宏达先生和王伯荪先生都视作尊敬的导师,常积极地向两位老师请教各类问题。他清楚地记得,在学习《城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课程时有较多学术上的问题,常向王伯荪先生请教,先生都很热情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一些理论上给予指点。王伯荪先生从不会敷衍学生,学生每一次向他请教问题,他都会认真地思考后再回答。

王伯荪先生对张宏达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彭少麟也给予指导,并在彭少麟博士毕业后也长期指导与合作,共同合作的主要成果有:“近期在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上的进展”成果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南亚热带森林动态学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南亚热带森林动态学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球变化与我国主要农业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彭少麟教授主持的“我国东部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 项目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科技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王伯荪先生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伯荪先生以其亲和的待人风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生态学人才。如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首任馆长李鸣光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任副院长胡玉佳教授都是王伯荪先生的学生。

王伯荪先生在数十年的科研和教育生涯中,兢兢业业,硕果累累;诲人不倦,桃李满园,为中国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为传承前辈学者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激励后辈发扬创新,王先生的弟子共同倡议成立了“王伯荪生态学奖学金”,用以鼓励本校师生在生态学、植物学及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奖励在上述领域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王伯荪先生的精神至今仍影响着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每一名学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