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 12 月的寒冬里,79 岁的袁大爷因慢阻肺频繁急性发作,多次踏入医院的大门。这本是一场常见的老年疾病困扰,然而,医生敏锐的洞察力却察觉到了不寻常之处——“难道是感染了艾滋病?”这看似无端的猜测,竟一语成谶。袁大爷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随后转入广州市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感染科,开启了与病魔抗争的艰难旅程。
当被问及感染的源头,袁大爷的脸上满是茫然。丧偶十余载,漫长岁月里的生理需求促使他向外寻求慰藉。“哪能记得啥时候染上的?对方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从来就没用过避孕套。”在袁大爷质朴的观念里,迟暮之年的性事无需安全措施的庇护,至于艾滋病的威胁,更是从未在他的认知范围内闪现。
令人揪心的是,袁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国老年艾滋病感染占比犹如节节攀升的暗潮,悄然涌动且愈发汹涌。疾控中心的数据犹如声声警钟,敲响在社会的耳畔:老年人自愿检测率低如深谷,疾病晚发现成为普遍困境。研究预测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到 2035 年,老年艾滋病患者或将占据总艾滋病患者的三分之一,这无疑是悬在社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亟待各方警醒与行动。
一、老龄“艾”情蔓延之态
老年艾滋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被岁月定义为 60 岁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群。在我国老龄化浪潮汹涌的当下,艾滋病也裹挟其中,逐渐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深圳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宛如一幅冷峻的画卷:2023 年 1 - 10 月,全市 50 岁及以上中老年艾滋病病例达 198 例,其中男性占比 75.8%,如同阴霾笼罩,占新报病总数的 15.1%,且这一占比正缓慢而坚定地逐年上升。回首 2008 年以前,彼时占比尚低于 8.0%,对比之下,如今的攀升态势令人揪心。
深入剖析这些新报告病例,首次检出的平均年龄为 36.0 岁,其中最年长者已至 87 岁高龄。性别分布上,男性以 91.9%的高占比占据主导,女性则占 8.1%。传播途径的分析结果令人深思:性传播以 99.6%的超高比例成为罪魁祸首,其中同性传播占 62.5%,异性传播占 37.1%,其他传播途径仅占 0.4%,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被忽视的老年群体性健康防线的崩塌。
2024 年 12 月 1 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艳在记者的追问下,道出了严峻的现实:“2024 年新报告病例中,60 岁以上占比已达 20%左右。相较年轻群体,老年群体仿佛置身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荒漠,他们天真地以为岁月是天然的屏障,安全无虞,对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意识更是淡薄如纸。”袁大爷便是这一认知误区的典型缩影,在他的观念里,避孕套与老年生活绝缘,未曾想过其背后“安全套”的深意——预防致命的性传播疾病。
《广州市海珠区老年男性艾滋病知信行现况调查》则撕开了老年群体性生活的隐秘一角:超半数(55.2%)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与配偶或固定性伴仍有性行为,然而其中大多数(59.3%)从未使用过安全套。价格因素成为首要阻碍,66.7%的人因觉得昂贵而弃用,其次便是自身的抵触情绪。
李艳副主任的话语振聋发聩:“老年人群或高年龄组人群,在获取艾滋病宣传与干预服务的道路上,如同置身于信息孤岛,难以被触及。”这无疑是对社会艾滋病防控体系的深刻叩问,呼吁着宣传与干预服务的阳光能够普照每一个年龄角落,温暖每一位老人。
二、晚觉之“艾”:医疗机构中的无奈发现
在我国,性传播如同隐匿的黑手,将艾滋病的阴影无情地投射在各个年龄层,老年群体亦未能幸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的陈艳芳护士,在艾滋病专科门诊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故事:感染艾滋病的老年人,往往因离异或丧偶后的孤独与需求,陷入商业性行为的泥沼,公园的角落、简陋的小旅馆成为他们寻求慰藉却又暗藏危机的场所。他们对艾滋病的误解根深蒂固,认为衰老足以抵御病毒侵袭,自我保护意识近乎于零,安全套更是被抛诸脑后,这一切都使得感染的风险如影随形,步步紧逼。
至于感染的具体时间,对许多老年患者而言,如同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模糊不清。陈艳芳护士无奈地叹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的免费体检,犹如筛子的孔隙,遗漏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老人们也因此很少主动去探寻 HIV 这一隐匿的杀手。”
那么,这些老年艾滋病患者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被“揪出”的呢?深圳市疾控中心的调查结果揭示了真相:63.0%的病例是在医疗机构的常规诊疗中被意外发现,25.5%则是在咨询检测门诊中露出端倪。番禺中心医院的毛玉巧主治医师讲述了袁大爷的经历:“袁大爷因反复发烧,慢阻肺病情失控,在南沙某医院的检查中,HIV 检测阳性的结果打破了平静,随后转至我们医院治疗。”这是许多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共同路径——免疫力下降引发的各类机会性感染,如真菌性肺炎、结核病、败血症等,成为了发现艾滋病的“导火索”;或是外科手术前的常规检查,偶然间揭开了这一被忽视的秘密。
艾滋病在老年群体中的隐匿性,使得不进行专门的 HIV 检测,如同在黑暗中摸索,难以早期察觉其踪迹。它所引发的皮疹、瘙痒、疱疹、溃疡等症状,往往被衰老的身体所掩盖,未能引起足够的警觉,从而错失早期治疗的良机。
三、抗拒与希望:老年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困境与曙光
袁大爷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如冬日暖阳,温暖着他患病的身心。女儿们的悉心照料,让袁大爷在与艾滋病的斗争中不再孤单。“袁大爷对女儿们问心无愧,这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是需要每天吃药控制。”毛玉巧医生欣慰地说道,袁大爷的慢阻肺病情已得到控制,顺利出院,艾滋病的治疗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并非每一位老年艾滋病患者都能如此坦然地面对命运的重击。毛玉巧医生眉头紧锁,讲述着那些令人痛心的场景:“许多老人在得知确诊结果的那一刻,仿佛被抽走了灵魂,抗拒与否认成为他们的第一反应,甚至拒绝治疗,认为生命已至暮年,不如听天由命。”
这无疑是老年艾滋病治疗路上的巨大阻碍。毛玉巧医生的话语中满是忧虑:“随着岁月的侵蚀,人体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老年 HIV 感染者的潜伏期大幅缩短,并发症来势汹汹。积极治疗才是正道,如今的治疗效果已非昔日可比。”
事实上,艾滋病治疗的经济负担并非如想象中沉重。毛玉巧医生详细介绍道:“广州市户籍患者办理《广州市抗病毒治疗证》后,每季度最高可减免 900 元检查费。70%-80%的患者使用国家一线标准方案,药费全免;进入艾滋病期需更强效药物时,医保也能分担大部分费用,患者自费每月仅 200 - 350 元。医院每年还提供价值 1000 元的免费检查,因机会性感染住院也有国家补贴,一年可减免 7000 元。总体而言,治疗费用并不会成为患者沉重的经济枷锁。”
近些年来,我国艾滋病防治事业稳步前行,抗病毒治疗机构已在全国各个省份落地生根,部分抗病毒检测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抗病毒治疗成功率更是高达 95%以上。这一道道曙光,穿透阴霾,为老年艾滋病患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为社会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注入了希望的力量,然而,要驱散这笼罩在老年群体头顶的艾滋病阴霾,仍需全社会携手共进,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关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