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功俊
《月亮出来》是一本反映南方乡村生活情感与乡愁的散文集,作者沈书枝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亲情、友情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月亮出来”,从《蒿饼青团清且嘉》《家乡的茶园》《竹子的意义》到《柿子与山居》《打粉丝》,是从春至冬,一隅风物与生活的记述,是作者关于记忆中家乡风物和生活的发掘。下篇“山丘之上”中的《过年》《正月》《初夏》,有一种成年以后,飞在过去天空之上俯瞰凝睇的气息。《等一只鸟来吃金银木的果子》《翅果》和《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则是在城市里做的自然观察。《乡下的晨昏》写到当下回到家乡,感受到和父母与故土之间的悬置的伤感。
从书中可窥见,作者始终孜孜不倦地打造心灵世界,将故乡风物移植其间,保存忽远忽近的乡村认同,把过去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具体描述出来。她从过去的回忆里打捞那些人与物,细节的描摹与真挚的情感被她密缝在字里行间,唤起人们对过去、对亲情的乡愁记忆。
在《蒿饼青团清且嘉》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客居北京,每当三月将尽,清明在即,心中念念在兹的,是家乡的蒿子粑粑、映山红与蕨菜……”字里行间,饱蘸着对故乡浓浓的情意。她淡淡地描绘、淡淡地诉说故乡生活的点滴,儿时吃山中的野果、父母饭菜的味道、过年时的灯火……一字一句皆是怡然宁静、自在闲适,穿越故乡与他乡,交织过去与现在,透过纸张,传递出一个没有喧嚣嘈杂的世界。她写摘茶捡柴、写乡下晨昏、风吹竹林,写家人相处的矛盾与温情,在她的笔下每一个场景都晕染出盈盈温暖的光照,细腻且绵长。
书中写吃食美文,有一种贯穿古今的浪漫和准确。在《端午的节氛》一文中,她写绿豆糕,“扁扁一盒,分成上下两层,每层切作若干小块,如薄薄骨牌一般”。将绿豆糕喻作骨牌,其形其状其色,可谓绝佳。写鸭蛋,“锅上蒸熟,对半而切……再切成月牙状,摆成一圈在碟子里,像一盆开着的花”。此番妙喻,让端午节的鸭蛋之味,宛在舌尖。写拌粉团的过程,“锅里热油,下腊丁熬出油,下切碎的蒿子,下蒜苗,略略翻炒过后,加盐、加热水,最后加入已对半掺好的糯米粉和黏米粉,然后用锅铲用力搅拌均匀”。描写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连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在书中,她写到木槿的花宛若“绢纸”,栀子的花“展开如酒卮”,而广玉兰则有着“油亮的椭圆形革质长叶”。所有这些新巧的比喻,既鲜丽繁盛,又朴质动人,十分到位地表达出她细微而浓重的乡愁。
家乡那些动植物,那些汤汤水水,都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深深印痕。如《月光明素碗》中,作者这样描摹栀子花:“乡下用一种蓝边大碗来养它,从塘里或井里舀了水,把栀子满满地插一碗,放在房间的长桌子或木头窗沿上,夜里花香也是这样飘过来……窗子外面田里青蛙和鸣虫的声音起来了,灯灭下去,月亮一点点把光洒过窗子,又一点一点撤出去……”一番描述,素碗明月,如画如诗。作者的内心世界丰富,又带着温柔的忧愁。又如《野果》里,她写烟花,在漆黑的山间爆炸开来,引发心中寂寞,她说“真美啊,要记住它。”……这种接地气的乡愁,有着平淡自然的叙述节奏,藏巧于拙的情感表达,在平平淡淡的描摹中娓娓道来。
沈书枝以真挚而细腻的文字,记录下小时候的乡野,长大后的城市,还有在两者之间孤悬的我们。她以一个人的“南方”,为一代人打开了通往过去与故乡的大门。而“月亮”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乡愁的寄托与期盼。毋庸置疑,《月亮出来》不仅是一本关于故乡的回忆录,也是一部关于成长、变化和告别的个人心灵史。通过此书,我们能够感受到灵性与温情兼具的乡愁情怀,以及文字的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