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孙中山孙先生,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作为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曾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孙先生的事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提及他的儿子,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实际上,
孙中山先生一生有子女4人,其中女儿3个,儿子1个。
孙科
,1891年10月出生于广东,作为孙先生的独子,孙科从出生起就被寄予厚望。孙科出生时正值清晚期,
彼时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刚刚起步,考虑到家人的安全问题,也为了能让自己毫无顾虑地投身革命事业,孙先生决定将家人送往美国居住。
就这样,年仅4岁的孙科随着家人一起远赴美国檀香山生活。
孙科自幼读书刻苦,在学校里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之所以这么刻苦地读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父亲的叮嘱和鼓励。
孙科虽然自幼不在父亲的身边,但是,孙中山对于这个儿子的期望和要求还是很高的,经常给海外的家人写信询问近况,为了鼓励儿子读书,还曾多次亲自挑选书籍给孙科寄过去,父亲寄来的书孙科每一本读的都很认真。
孙科在美国先后读完了学士、硕士和博士。1907年,16岁的孙科加入了父亲成立的同盟会,他誓要追随父亲的脚步,将革命进行到底。不久之后,孙科回国开始协助父亲工作。1921年,广州市长一职出缺,廖仲恺向孙先生建议让孙科担任此职,认为孙科在美国时研究过市政,又有市政规划方面的著作,由他担任市长再合适不过。
对此,孙中山却觉不这么想,他认为孙科年纪尚轻,同时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空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后来,在廖仲恺与胡汉民的多次劝说下,孙先生才勉强同意让孙科担任此职
。很多人认为,以孙科的身份,未来会顺理成章地接其父的班,然而,
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孙科的起点很高,其能力却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强。
孙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早早地就有了一颗革命的心,可他自幼在国外长大,
对于革命和政治都是从书本上获取的信息,并未真正的进入到里面,回国前的他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般,不谙世事,毫无心机。
回国后的他,虽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可与其他那些混迹政坛多年的人们比起来,实在过于稚嫩和不成熟。孙中山不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人,在革命事业上,他从不给予这个独子特殊关照,所以,能力平平的孙科也只得做个普通官员。
1925年,孙中山因病逝世,老蒋顺势上位
,孙科虽心有不甘,但是,以他当时的人脉和政治地位,也实在无力和老蒋争。
在老蒋的手下,孙科也确实干出了些政绩,官职也是一升再升,可好景不长,孙科靠的这颗“大树”根部已烂,“树”倒已是不远之事。
解放战争后期,连吃败仗的老蒋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开始计划逃往台湾。
1949年临行前,蒋介石特意邀请孙科与自己一起去台湾,却被孙科拒绝了下来。
孙科虽然政治才能不如老蒋,可他并不傻,老蒋之所以邀请他一起逃往台湾,并不是因为他本人有多重要、能力有多么的墙,老蒋看中的是他“国父之子”的身份,
倘若他真的跟着老蒋去往台湾,迎接他的也未必什么美好新生活,与其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生活,不如自谋生路来的舒服。
孙科以为离开老蒋后,他会迎来新的生活,只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过惯了大少爷生活的孙科,一向没有攒钱的习惯,没了工作的他自然是没有了固定生活来源,为了与妻子出国生活,孙科卖掉了国内的房产才凑够路费。
1951年,孙科夫妇先是来到法国,在法国生活了将近一年后移居美国,期间几乎花光了他全部积蓄。来到美国之后,靠着子女接济才勉强度日。
生活上的窘迫,加上精神上的压力,孙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此时的他迫切地想回国,想回到亲朋好友的身边。
可是,解放前面对我党的邀请,孙科拒绝的很干脆,出国时走的也很决绝,所以他有点没脸回去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老蒋再次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面对老蒋的再次邀请,孙科早已没了当初的豪言壮志和顾虑,什么“寄人篱下”,什么“看人脸色度日”,都不如食不果腹、穷困潦倒来的厉害,在国外,他再也不想过每天靠吃番薯果腹的日子了,所以,这一次孙科毫不犹疑的答应了老蒋的邀请。
1965年,74岁的孙科从美国来到了中国台湾,
安逸地生活了8年之后,因病在台北市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