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拿一半工资为他买鞋,26年后,他回赠了老师一套房

引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古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帮助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他在功成名就之前日子过得也是非常凄苦,因为常受到一位漂母的帮助,他便记住了这份恩情。后来他裂土封王,更是千百倍的报答这份恩情。漂母曾在他困难时给过他饭食,他被封为楚王后不仅派人送酒菜给漂母,还给她送去了一千两黄金,这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典故。

雪中送炭的情谊尤为可贵,即使是小恩小惠对于身处困境之中的人来说都是最大的帮助。漂母所给的几顿饭虽然微不足道,但其中情谊却确实是值得“千金”。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谊正是在这样的互帮互助中产生。有一位老师为自己的学生无私奉献,曾拿出一半的工资为学生买鞋。26年后学生学成归来,他回赠了老师一套房子。

一、师生情谊

这个动人的互帮互助的故事发生在一对师生之间,老师张秀荣内蒙古一位初中老师,她在1978年的时候就被分配到县里的一所学校,并且担任班主任。她是一位十分尽心尽责的老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她都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自己的学生们。她还经常义务的给自己的学生补习,那排多占用她课外的时间她也愿意。

在她的众多学生中有一个人引起了她的注意,学生陈志德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人也非常刻苦的用功读书,但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在学习方面也遇到不少苦难。在陈志德该上初三的时候张秀荣却发现有好几天都没在学校看到这个孩子。张秀荣放心不下,带上了几个认路的同学,就立马赶去陈志德的家中。到了陈志德的家中,张秀荣也不禁为眼前所见的情形心痛。这个一贫如洗的家中几乎什么都没有,从陈志德的父亲口中张老师才知道,原来家里的条件实在是太困难了,陈父觉得读书不如早点出来干活。

张秀荣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事情,她耐心劝说陈志德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够回到课堂读书。后来陈父终于被说动,松了口同意孩子回学校。张秀荣师生二人都特别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陈志德,他回到学校后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后来陈志德的母亲生了病去世了,家里的情况也更加糟糕。但生活的苦难却更加磨炼了陈志德的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以加倍的努力投入到学习上。一切努力是有成效的,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高兴地跑到张秀荣老师跟前分享他的喜悦,他的老师自然也为他感到高兴。陈志德能考上大学很不容易,经济问题一直是他的一个负担。张秀荣回忆道,当时陈志德去上大学的时候,身上只有70元钱。后来张秀荣和另一个学生聊天才知道,陈志德这时候连双棉鞋都没有。

陈志德大学所在地长春冬天异常寒冷,没有棉鞋是很难挨过去的。张秀荣心疼这孩子的不容易,就给他寄去了20元,并嘱咐他买双棉鞋过冬。要知道当时张秀荣的工资一个月也才37元。一下子就给了陈志德大半个月的工资,这让他感动不已,但他还是把钱退还给了老师。世事无常,陈志德的父亲在他读大学的时候去世了,在这种人生的悲痛时刻,陪伴在他身边给他温暖的还是张秀荣。

陈志德也非常励志,他一路读研读博,2003年的时候他开始正式工作。工作后他一直想着要报答自己的恩师,他托人给张秀荣寄钱,连续三年都没断过。只要有回家乡,他必定要前去探望张老师。2007年的时候,张秀荣过六十岁的生日,陈志德给她准备的生日礼物是一套价值10万元的房子。陈志德知道,没有张老师没有他的今天,所以他想给张秀荣养老。陈志德也多次劝说她搬到长春和自己住,还是那句话,他要给老师养老。

结语

张秀荣为自己的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她的倾心付出看到了回报。在她的努力和关怀下,一个穷苦的学生能够改变命运,能够看到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过上好日子,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了。陈志德知恩图报,对于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可以尽全力回报,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对人性真善美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李商隐诗集》

《史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