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0年,薛仁贵率10万大唐虎贲平定吐蕃,却因将帅不和,兵败大非川,全军覆没,被削职为民。
那么,一向威名赫赫的薛仁贵为何会遭受“滑铁卢之败”呢?到底谁该承担这个责任呢?为何只把几位将帅“削职为民”,唐高宗李治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669年底,吐蕃突然出兵,占领了西域的十八个羁糜州府,和此前吞并的吐谷浑连在一起,成为横亘在“丝绸之路”上最大的军事力量。
刚刚经历过“灭高句丽之战”和“天灾人祸”的大唐,不得已把薛仁贵从高句丽调来西域,率10万大军去收复失地。
这是薛仁贵第一次担任主帅,副帅分别是后台很硬的勋贵二代郭待封、阿史那道真。
郭待封喜读诗书、兵法,纸上谈兵的本领头头是道,只因他父亲生前和李勣、苏定方等人交好,又被李勣带到高句丽“镀金”而返,这才被委以副帅一职。
郭待封不服薛仁贵,认为他一直以来或者替皇帝(前后两任皇帝)看守玄武门,或者充任先锋的角色冲锋陷阵,是个不折不扣的武夫。在战略方向、战术目标上,郭待封和薛仁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甚至打算联合世交阿史那道真,另起炉灶。
薛仁贵祖上虽是高门大阀(河东薛氏,早已没落),但是,自从武则天以皇亲、勋贵和官职定门第后,那些传承几百年的世家受到严重打压,失去了在朝堂说话的声音。所以,薛仁贵能依仗的后台只有被他救过的李治和武则天。
可是,人人都知道,皇帝所谓的“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都是骗人的。
因此,薛仁贵本着“和睦”的原则,对郭待封一再忍让,并自带本部兵马攻打大非川西南的乌海、河口,捣毁吐蕃20万入侵大军的前进基地。
按照薛仁贵事前的安排,郭待封领兵5万和他的3万兵会合乌海,在此筑坚城,扼住吐蕃大军的回程,并掐断其补给。至于阿史那道真,则率兵2万坚守大非城,让吐蕃大军腹背受敌。
根据这种战术安排,除非吐蕃的20万大军能快速攻陷乌海城,否则,钦陵和吐蕃大军插翅难逃。当然,以大唐虎贲的战力,吐蕃想在数日内攻陷城池,几同于妄想。
由此可见,薛仁贵的战术安排是没有任何瑕疵的。
但是,因为郭待封对他不服,薛仁贵又有很多顾虑,没妥善处理好这件事,导致郭待封没有按计划抵达乌海。郭待封一再拖延,终于下定前往乌海的决心,却被20万大军包围在了去乌海的路上。
等薛仁贵带着3万大军从河口赶到乌海,郭待封的5万大军、阿史那道真的2万大军已经被论钦陵吃得一干二净。无奈,薛仁贵只能退走大非川,在此坚守。
如果大非川再丢掉,大唐腹地将毫无遮蔽地呈现在吐蕃大军面前。以论钦陵的卓越军事才能,必会下令直捣长安,到那时,薛仁贵的罪过就大了!
因此,从战术层面来看,薛仁贵的对战策略是正确的!
只要郭待封配合好,吐蕃大军被掐断后路和补给,投降指日可待。
那么,事实真的只是这样吗?
很多史学家认为:薛仁贵率领的唐军不习惯高原气候,应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于这一点因素,确实是有的,但绝不是主要因素。
因为,安西都护府设立多年,大唐的将领不可能不知道“高原反应”。而且,大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占领了整个西域,且在安西都护府常年驻扎能征善战的10万大军,绝对有应付“高原反应”的策略。
在薛仁贵本部3万兵种,1万从辽东调来的精锐,其余是擅长高原地区作战的鄯州、吐谷浑的兵卒,以及一部分辎重兵。
所以,薛仁贵本部里至少有一半是可以在高原地区长期作战的士兵。而阿史那道真常年驻扎西域,其2万部众不用说也擅长在这一地区作战。
从这一点来说,高原气候对薛仁贵大军的影响应该很小,只要不是连番作战,影响不大。
那么,真正的原因应该在兵源上!
众所周知,初唐的将领军队十分强悍的,一个将军若是没有灭一国的经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唐名将!而且,据史料记载,大唐的兵种很齐全,一个军12500人中配备有陌刀手、弓箭手、弩兵和骑兵,即步骑混合军团。
按道理,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的7万唐军即便是在路上被吐蕃大军包围,也应该能打出2:1的战果,并突围出相当一部分兵卒。可是,事实上,他们只坚持了几天就被击溃了,而且是全军覆没,只有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寥寥几人被薛仁贵的长子薛讷救了出来。
所以,这应该就是大唐的战卒质量出了问题!
早在一年之前,大唐雍州的士卒从高句丽回来后,就因为奖励不公出现了“哗变”。泱泱大唐的军队居然出现大规模的“哗变”,可想而知,其军队体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也必然会导致战卒的士气、战力严重下降。
由此,可想而知,当这部分战卒走上战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而且,将是兵之胆,一个文绉绉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二世祖,又如何能鼓舞得了士气呢?
综上所述,薛仁贵“大非川之败”的原因:首先出在大唐连年征战导致的“有功难奖”上,其次出在郭待封不服帅令、肆意妄为上,再次才是薛仁贵畏惧门第、不敢放手惩罚郭待封。
不过,若是薛仁贵事先处罚了郭待封,郭待封的部下和阿史那道真又能服气吗?
到了这里,似乎我们明白了薛仁贵兵败大非川的来龙去脉。
这就是和当初程咬金征伐突厥大败一样,因为副帅王文度是唐高宗李治的亲信,不得不向他妥协,最后导致兵败。同样的,程咬金也被削职为民。至于失败的根子,还在于唐高宗李治给了“副帅不受主帅节制”的权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我们再回头分析“大非川之败”,赫然回到发现,里面也有唐高宗李治的影子!
在【武则天大帝】连载18中,就介绍过李治和薛仁贵的“宫中奏对”。
当时,薛仁贵的战略目标是打败吐蕃,而李治给了加了一条“扶持吐谷浑复国”。就是这一个目标的出现,让郭待封有了“牵制”主帅薛仁贵的抓手,说什么都不同意薛仁贵的战术安排!
按照道理,郭待封提出“帮助吐谷浑复国、利用其影响力削弱吐蕃”的政治手段,不仅符合李治的战略目标,而且获得军中一部分吐谷浑将领的支持。特别是,吐谷浑背后还站着一个弘化公主!
因此,薛仁贵不能武断地拿下郭待封,否则,就是违背皇帝的旨意,且得罪了弘化公主。即便日后打败了吐蕃,也难免被人告上一状,说他违逆圣意。
更何况,薛仁贵也没有处置“副帅”的权力!
所以,到这里也就明白了,“大非川之败”的始作俑者还是唐高宗李治!
一没有明确“主帅与副帅不和”的处理机制;二来战略目标不明确,导致将帅失和;三来任用“纸上谈兵”的郭待封为副帅,用人不明。
按律,十万大唐虎贲命丧他乡,这个罪过是要有人付出生命代价的。可是,李治和武则天只是把几位主帅削职为民,便不了了之。可想而知,李治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就像当初处置程咬金一样,不得不网开一面,怕人非议。
请问,你怎么看待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
连载【武则天大帝】番外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