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福建永春山的一处红军游击根据地内,正在发生着沉重且悲壮的一幕,只见里面的游击队员都身披白布,为他们逝去的战友默哀。
红军战士们低声歌唱《国际歌》,场面悲壮,令人落泪。
这支红军的支队长负责祭奠活动,在默哀完毕后,他低沉着说道:
“向钟国楚同志的灵位三鞠躬、一鞠躬......”
就在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为钟国楚同志开追悼会时,一个头戴斗笠的樵夫不知何时突然加入了进来,支队长发现后立刻警惕的喝道:
“什么人?!”
在说话的同时,现场的红军战士都不约而同地拔出了枪,如果眼前这个人是敌人或者特务,他们一定会迅速开枪。
面对一排黑洞洞的枪口,男人只好无奈摘下斗笠,对其他人说道:
“同志们,我没死。我活着回来了!我到马克思那儿去报到,他嫌我没有完成革命工作,不收我。”
这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看起来樵夫打扮的男子,正是被他们开追悼会的钟国楚钟政委,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红军游击队要给活着的钟国楚开追悼会?这其中有什么误会?
颈部遭到枪击,钟国楚重伤垂死
1934年10月,在国民党的处处围剿下,中央红军决定开始长征,去跟其他红军主力部队会师,以此来与国民党反动派抗衡。
由于此时苏区内红军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为了避免被国民党迫害,中共中央决定留下几支部队负责打游击。
游击队的任务除了保护苏区的群众外,还主要用作牵制对手,让敌人无法立即腾出手来对长征的主力部队展开追击。
钟国楚正是被留下来的游击队干部之一,彼时他负责担任樟平游击支队政委,负责在闽赣边与敌人展开游击作战。
不同于大规模战役,早期的游击战最为考验经验和心性,因为敌我双方差距悬殊过大,所以游击队只能一边避免与敌人主力碰面,一边对敌人反击。
1935年春,钟国楚所率领的游击支队不幸与敌人的搜山部队在长汀相遇,面对敌人的围剿,钟国楚迅速下令立即撤退,尽量避免正面作战。
不幸的是,在撤退途中,敌人的子弹射中了钟国楚的颈部,剧烈的疼痛和大失血,让他当场倒在了地上。
虽然在其他战士的掩护下,钟国楚并没有被敌人抓到,但他自知时日不多,在被战友抬到安全地带后,他挣扎着写下“遗书”:
“我是兴国埠头人,死在福建猪仔坝。同志们要坚持战。”
还没等最后一个“斗”字写出来,钟国楚就脑袋一歪,再次昏迷了过去。
等战士们将他送到附近的临时医院时,钟国楚已经没有了呼吸,抬着他过来的两名战士当场就落下泪来。
但革命尚未成功,为了避免与大部队失去联系,他们来不及为钟国楚下葬,只能嘱咐医生把他们的政委好好安葬,随后带着钟国楚的军帽便离开了。
这样的场景在当时那个年代时有发生,看着身旁的战友倒下,自己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枪去跟敌人搏斗,没有时间流泪,没有时间感慨。
就在所有人以为钟国楚钟政委牺牲了后,奇迹却发生了。
追悼会突现本人,支队长大吃一惊
两名战士离开医院后便迅速追赶大部队,但当时因为情况紧急,游击支队被敌人打散,因此想要找到其他人,谈何容易。
两人最终在永春山内转了20多天才找到大部队,一到大部队,支队长就迎了上来,急切地问道:
“政委呢?”
两名战士当场就哭了出来,呜咽着说不出话,将钟国楚的军帽和遗书交给了支队长,看着钟国楚的“遗物”,支队长哪里还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为了纪念他,支队长建议为他垒一座衣冠冢,并为钟国楚同志举行追悼会,以此来纪念他为革命所作的贡献。
这个建议得到了其他人的一致认可,在大家的印象中,钟政委不仅肚子里面有墨水,平时还为人随和,是一个好同志。
在低沉且悲壮的《国际歌》中,纪念钟国楚的追悼会正在举行,想起曾经钟政委的种种,不少红军战士又红了眼眶。
就在大家沉浸在失去战友的痛苦中时,没有人注意到一个樵夫不知何时也来到队伍中,那樵夫听到是为钟国楚开追悼会后,直接控制不住的喊出一声:
“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突如其来的声音,支队长迅速发现队伍中来了一个陌生人,在他的示意下,战士们纷纷拿起长枪,手指放在扳机处,随时准备开枪。
樵夫见此场景也不敢轻举妄动,等红军战士揭下他的斗笠后,也控制不住地惊呼道:
“钟政委?”
眼前这个混入队伍的樵夫正是他们追悼会的当事人,支队政委钟国楚,看着大家的眼神,钟国楚感动地说道:
“同志们,我没死。我活着回来了,我到马克思那儿去报到,他嫌我没有完成革命工作,不收我。”
在钟国楚的幽默下,在场的战士们都笑了起来,这笑声中,一半是钟政委的幽默,一半是高兴钟政委没有牺牲,而是活着回来了。
在短暂的叙旧后,游击队的战士们纷纷围了上来,因为他们非常好奇,钟国楚到底是怎么回来的。
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钟国楚受伤昏迷,而那两名战士也确实看到他停止了呼吸,为什么转眼间却又活过来,并且找到部队了呢?
在战士们的追问下,钟国楚只好道出实情。
被一副担架救回来的开国少将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
当时在医院就诊时,钟国楚确实没有了很明显的呼吸,于是医生便断定他没有了生还的可能,于是这也有了大家误以为他牺牲了那一幕。
其实当时钟国楚并没有停止呼吸,而是呼吸衰弱,因为敌人的子弹射中的是他的颈部,虽然经过简单的包扎后不再出血,但喉头也因此被血块堵住了气管。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诊断钟国楚没有呼吸的原因,因为气管被血块堵住了。
后来当医生将他抬到医院后山准备掩埋时,躺在担架上的钟国楚却突然有了呼吸声,原来后来的道路颠簸,于是躺在担架上的钟国楚就被晃来晃去。
谁知道就是因为晃这几下,钟国楚喉头的血块被咳了出来,然后那几声呻吟声成功把他给救了回来,如果当时钟国楚还在昏迷,那后果不堪设想。
在医院疗伤时,钟国楚一直思念着部队,每天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打听自己游击支队的下落,准备随时归队。
在有了部队的消息后,钟国楚的伤口虽然没有痊愈,但他还是偷偷离开了医院,一路上因为担心伤口再次感染和避免被敌人发现,他这才打扮成樵夫的模样。
也正巧曾经抬他去医院的两名战士在永春山绕了20多天才将这个消息带回部队,他钟国楚这才有机会看到属于他自己的“追悼会”。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钟国楚便是如此,在之后的游击战中,虽然艰辛且多次负伤,但再也没有一次出现跟之前一样重伤垂死的情况。
抗日战争爆发后,钟国楚先后担任新四军团政治处主任、旅长、华东野战军师长、军长等职位。
1955年全国大授衔,鉴于钟国楚对于革命和新中国的贡献,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任谁都不会想到,这么一位开国少将,当年竟是被一副担架给救了回来。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