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生活在中国东北的白俄人、日本人后来去了哪里

19世纪后期沙俄、日本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中国东北。19世纪末期沙俄向清廷租借大连成立关东州,又借修筑东清铁路对东三省进一步扩大侵略。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也把侵略目标锁定在了中国东北。两个帝国主义强盗为争夺中国东北在1904年大打出手。1905年日、俄缔结《朴茨茅斯和约》后各自控制了中国东北的南部和北部。

日、俄两国为强化对中国东北的统治都从本土往自己在中国东北的占领区移民。从1903年起沙俄就开始在中国东北修筑东清铁路(又名中东铁路)。在铁路两边10公里的附属地内俄国具有驻兵权、司法权。这实际上就是类似租界一样的国中之国。随着铁路的修建使大量俄国工人和护路军涌入这一地区。在1903年末铁路沿线附属地内的俄国侨民人数就已达到3万人。

在中俄边贸关系日益扩大的背景下许多俄国商人也来到中国东北做生意。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战败的刺激下变得更加尖锐。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生计艰难的俄国穷苦人以及在沙俄国内受迫害的犹太人等少数族裔往往越过边境到中国讨生活。等到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后担心被苏维埃政权清算的沙皇时期旧贵族旧人员开始大批外逃。

这些人外逃的方向主要有两个:沙皇政权统治集团上层的贵族、高官往往选择流亡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芬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而处于旧统治集团底层的基层官员、哥萨克、小商人、小地主往往选择流亡中国。当时流亡中国的俄国侨民主要分布在东北、新疆、上海三地。为了与新生的红色苏维埃俄国区别就称这些沙俄时期的旧人员为“白俄”。

苏联建立后一开始并不承认这些白俄的国籍。1921年中国东北地区生活的白俄人口总数已达30万,到了1923年东北白俄人口更是增加到50万的顶峰。至此中国东北已成为俄国境外最大的俄罗斯族人聚居地。1923年中国北洋政府与苏联建交后在华的白俄有一部分选择加入苏联国籍后返回了苏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势的持续动荡又促使相当一部分白俄选择离开。

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转让日本后撤回了所有苏联籍员工和家属。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国内年轻男性军人死亡高达900多万人。苏联为弥补兵力和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开始积极鼓励白俄回国。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那些与苏维埃政权积怨并不深的白俄往往选择回到苏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有很多白俄移民南美、美国等地。1941年末中国东北的苏联籍俄国人已全部撤回,非苏联籍的也大多去了美国、南美、澳大利亚等地。

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对白俄进行了统计和甄别:那些反苏反共的死硬分子被带回苏联投入集中营。那些没参与政治活动的普通白俄百姓一部分回了苏联,另一部分移民到了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遗留的白俄问题。中国政府要求本国境内的白俄尽快决定是回国还是离开中国。截至1955年最后一批中国境内的白俄返回苏联。

当然也有一部分与中国关系友好的俄罗斯族人选择自愿归化。1934年新疆省边防督办、新疆省主席盛世才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时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会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归化族”改称俄罗斯族。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中俄罗斯族人口不过1万多人且大多因为与其他民族通婚融合导致在外貌、风俗等方面与俄罗斯人有所不同。

历史上日本也曾和俄国一样向中国东北大规模移民。日俄战争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辽东半岛等地成为了日本的势力范围。1906年日本政府设置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这一特殊机构:满铁表面上是一个铁路经营公司,但实际上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渗透扩张的机构。日本在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情报体系的同时向中国东北移民以试图从人口上同化这一地区。

最初的日本移民就被安置在满铁的附属地。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表面上是一个亲日派,但大多数时候不过是与日本人虚与委蛇,而在涉及主权问题时毫不含糊。尽管张作霖嘴上答应了日本人的移民计划,但暗地嘱咐各级地方政府不得给日本人提供住房。日本只能在满铁附属地小范围地自建房屋安置移民,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才开始在中国东北全境大规模移民。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规定以20年间移民100万户、500万人为目标。从1937年起每5年为一期移民户数呈递增式发展:第一期为10万户,第二期为20万户,第三期为30万户,第四期为40万户。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

这使得500万中国农民因失去土地而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约有三百多万日本人滞留中国东北。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百多万人中并不全都是侨民,也有相当部分就是侵华日军。当时中国政府的政策是:无论侨民或是战俘都应当遣返。可这时的日本政府却并不打算收留这些人。战争末期日本经济实际上已处于崩溃状态。

战后美国刚占领日本的时候必须每天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至少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少饿死人。在当时的日本政府看来:三百多万人就是三百多万张要吃饭的嘴。因此日本政府在遣返一事上极不配合。遣返过程中滞留中国的日本人有的切腹自杀了,有的因为饥饿、疾病死了。据日本人自己编纂的《满洲国史》记载:在战败后溃逃过程中自杀、饿死、病殁的日本人就达到174022人。

对活下来的日本战俘和侨民当时的政策是:除丹东的日本侨民7.5万人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大连的日本侨民27万人由苏军直接遣返之外,在东北地区的其余日本侨民全部集中到葫芦岛港进行遣返。对与中国人结婚的日本妇女(尤其是有子女者)按其个人志愿决定去留。由于日本政府的不配合和随后不久国共内战的爆发使遣返工作一度受到耽搁。到国共内战爆发时东北仍有相当部分的日本滞留人员。

国、共两党对这些人员都曾加以使用:1946年初内战爆发时共产党方面发现很多经由自己移交出去的日俘、日侨被国民党方面用于内战,于是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也开始大规模留用日本人。当时具体分布在各部门的日本人数是:军区卫生部7200人,军区军工部2000人,军区军需部900人,军区其他系统1500人。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有关资料记载:到1949年东总军工部留用的技术人员186人中日本人就有103人。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的记载:当时卫生部门表彰的立功者有四分之一是日本人。在东北航校和人民空军的建设过程中留用的日籍人员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50年日本政府对中国东北的未归还者统计是26492人,1958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特别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未归还者还有22187人。1959年日本政府将那些居留在中国的未归还者一律宣告为战时死亡并取消其户籍。

1989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入境管理修订法》不允许遗华日侨带着在中国大陆重新组织的家庭归国。当时有十位日本残留妇女强行回国被扣留在机场引起了日本国内民众的注意和不满。日本政府迫于国内压力于1995年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残留邦人援助法》。至此日本遗孤的回国事业被视为日本国家的责任。在战后的数十年时间里遗留在中国的日侨后代有的返回日本、有的加入了中国国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