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筠,这个名字现在已鲜为人知,但在那个文学青葱的年代,他也曾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与琼瑶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一次奇妙安排,两个对文学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相遇、相知、相爱。但命运弄人,最终两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令人不停感叹:造化弄人,世事难料。
俗话说得好:一步错,步步错。庆筠与琼瑶的错过,或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那么,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庆筠,一个出身优渥的少爷,却在17岁那年独自来到台湾投奔舅舅,生活一落千丈。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他只能独自打拼,一个人打好几份工,还考入了台大最难考最热门的机电专业。然而,就在毕业前夕,他却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文学创作,于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机电专业,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的海洋。
同期的琼瑶,经历了两次高考落榜,没有工作,没有学上,只能在家啃老。她在写作上也格外挣扎,稿子一篇篇被退回来,但她却没有放弃,而是把甲地退稿寄往乙地,继续努力。那时的她,或许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庆筠在学习打工之余,就已经屡屡发表文章,他的作品剪下来能厚厚一沓。这让琼瑶十分羡慕,但庆筠却高昂着头说:这些都是骗稿费的玩意儿,一点文学价值都没有!我为了生活,只好写这些投人所好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能代表我!等我全心投入,去写一些真正有血有肉有骨头有生命有价值的作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庆筠和琼瑶虽然都对写作充满热情,但他们的写作观念却截然不同。庆筠追求的是完美的、有深度的作品,而琼瑶则更注重作品的发表和反馈。庆筠一心想写出藏诸名山、流传后世的不朽名作,对理想的狂热追求,让他在写作时变得束手束脚。
两人结婚后,物质基础十分匮乏,但庆筠却不管不顾,一心扑在理想之作上。为了生活琐事,两人不停吵架,甚至为了是否吃一个粽子都能吵得天翻地覆。一年过去了,理想佳作一直难产,庆筠不得不低头,在高雄铝业公司找了一个翻译工作。工作、家庭和写作的压力让他倍感焦灼,可面对纸张,他两眼空洞,写了字的稿纸全在字纸篓中,堆了满满一字纸篓。
而琼瑶呢?她并没有非要一上来就写出绝世佳作,而是专攻副刊小说,赚取稿费。写作时,她也不字字斟酌,而是下笔如飞,只要灵感来了,就以最快的速度去追赶自己的思绪。无论是权威期刊还是无名报刊,琼瑶都不在乎,只要能拿到结果,她就会去尝试。就这样,琼瑶一篇篇地写,一次次地投,开始只能写短篇,后来有人上门约稿。再后来,几家杂志社成为了她的发表园地,直到写出长篇《窗外》发表,一夜成名。
《窗外》的问世彻底改变了琼瑶的命运,她的写作之路开始步入更大的舞台。而庆筠呢?他却在一旁徘徊,最终染上了赌博。当20万字的《窗外》摆在庆筠面前时,他终于叹服:这是一部好小说!你让我嫉妒!如果我再不奋起直追,你会遥遥领先的!但庆筠最终没有奋起直追,而是继续徘徊、赌博,直到后来二人离婚。
离婚后,庆筠一直在酝酿那本绝世之作,却始终未能动笔。他陷入了无法动笔的恶性循环,越想写越写不出来,越写不出越急躁。而琼瑶却先完成再完美,先拿到反馈、拿到结果,再不断优化。就这样,琼瑶一步步进阶,诞生了一部又一部佳作。而庆筠呢?他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开始沉溺于赌博,以此来麻痹自己。
多年后,当琼瑶和庆筠都已经老去时,庆筠的作品还没有问世。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对二人唯一的骨肉说:告诉你妈,她在自传后记里有一段写错了。她说我放弃了写作,我没有!现在我老了有时间了可以好好开始写作了!琼瑶愕然笑了:庆筠还是庆筠到了老年还在想他那部未开始的作品!
庆筠的一生充满了遗憾和无奈。他原本有机会和琼瑶一起成为文坛双璧但最终却因为对理想的过度追求而错过了这个机会。他一直在等待那个完美的时刻到来却忘记了作品是一行一行写出来的。没有写抓破头皮地想只会陡增焦灼。而琼瑶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先完成再完美的道理。她一步步地前进不断地尝试和优化最终成为了文坛上的佼佼者。
庆筠与琼瑶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完美和理想而忽略了现实和行动。梦想是需要付诸实践的而不是空谈和等待。庆筠的遗憾在于他一直没有迈出那一步去真正地写作去尝试去接受反馈和优化。而琼瑶的成功则在于她敢于尝试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从一笔一划开始的。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完美而失去了行动的动力也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的机会。只有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实践去尝试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庆筠与琼瑶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不要因为过于追求理想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有时候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所以让我们珍惜当下把握现在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段故事吧:梦想需要付诸实践行动才能成就未来。愿我们都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实践去尝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