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近来,世界顶尖名校都在削减人文学科, “文科倒闭潮”成了一个热议话题。但在喧闹的背后,在全球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孩子和家长应该了解哪些动向?如何为未来做好资源规划?
文丨Sophia 编丨Luna
“文科倒闭潮”——一个近来备受热议的话题。在媒体的描绘中,似乎以哈佛大学取消30多门课程为代表的现象,正在宣告文科教育走向衰退。
在喧闹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文科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是否真的节节败退?
在应用学科领域,某些专业取消,并不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在全球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文科危机”传达出了怎样的信号?
教育资源的动态调整:
削减,还是重塑?
根据哈佛学报The Crimson的报道,哈佛大学2024年取消了30多门课程,其中取消课程最多的是历史与文学系。
英国肯特大学也削减了艺术史与哲学项目。
这些现象看似证明文科“失宠”,但真实原因更多源于课程注册人数不足,以及对社会需求的重新定位。
其实,理工科领域也有类似调整。
例如,哈佛不仅削减了一些文科课程,还整合了传统机械工程模块,将其融入智能制造课程,传统统计学也逐步向机器学习方向调整。
这些调整反映的是教育资源的动态分配,而非学科价值的评判。
注册人数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学生兴趣和就业导向密切相关。例如,疫情后高校财政压力增大,部分资源向高需求领域倾斜。然而,这种倾斜并不意味着文科的削弱,而是其在结构性优化中的重新定位。
教育调整中的普遍性:
文科并非孤立的现象
财政压力下的政策选择:注册人数下降,文理皆有
根据英国学生办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的数据,2021年,英国政府将艺术与人文学科的资助削减近50%,转而将大量资源倾斜至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及医疗健康领域。
而在美国,2010至2020年间,美国人文学科注册人数下降了17%,这一数字令人警醒,但同期物理与化学等传统理科的注册人数也下降了15%。
这一趋势在英国同样明显,例如部分高校的矿业工程与传统地质学课程被缩减。
学生注册人数的变化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困境,也是高校整体适应社会需求的结果。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直接就业导向的学科,这种趋势促使高校在课程设计上,更加关注学科的跨领域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可见,这并非人文学科的孤立问题,而是高等教育在适应经济与社会变化中面临的普遍挑战。也就是说,无论文理,不同学科都面临学生兴趣和就业市场变化的压力。
2010年以来,美国文科生比例大幅下降
AI对学科的冲击:文科与理工科面临的共同难题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市场的冲击无疑显著,低端文科岗位(如翻译与内容编辑)和传统理工科岗位(如机械设计)均受到替代压力。
在翻译领域,以往依赖人工逐字逐句翻译的模式,如今正面临着机器翻译的强力挑战,大量低端翻译工作被高效的翻译软件所取代;
内容编辑方面,智能写作工具也能快速生成一些基础文案,给传统编辑岗位带来压力。
而在理工科领域,传统机械设计中一些常规性、标准化的设计任务,借助AI强大的计算和模拟能力,也能由机器完成。
然而,AI在文化复杂性、伦理判断和社会价值分析方面仍然显得捉襟见肘。例如,在数据驱动的决策中,算法偏见和道德困境需要文科提供深层次的价值指导。
技术时代的文科价值:
重新定义不可替代性
那么,在AI崛起的技术时代,同样面对就业和社会价值压力的时候,文科的价值体现在何处?我们又能从中看到什么新的机遇?
文科在技术治理中的角色
欧盟在制定《可信AI伦理准则》时,哲学家与伦理学家的参与至关重要。
在哲学领域中,通常从宏观层面剖析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准则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石;
伦理学则考量各种技术应用场景下的道德规范,确保准则的每一条款都符合公共伦理。
他们共同帮助建立了社会价值框架,使得技术变革与公共福祉保持一致。
这表明文科不仅在技术世界中有立足之地,还扮演着灵魂“黑客”的角色,揭示系统偏见并修复其伦理缺陷。
技术的冷漠需要文科的温度。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文科的作用不再是顾影自怜,而是为科技提供道德和文化的深度。
批判性反思:文科的核心价值是否被低估?
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上,文科课程引导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剖析,不盲目接受既有结论,像在哲学课上对不同哲学流派观点的反复思辨。
而在文化理解方面中,通过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学、历史的学习,学生能深刻体会文化的多元性。
在伦理判断上,文科能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依据所学的道德准则,做出恰当的抉择,比如在讨论科技伦理问题时,文科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维度与深度。
正如《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在《The Humanities Are in Crisis》一文中所言,文科的所谓“危机”更多源于其未能有效对接社会需求,而非其核心价值的缺失。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与伦理判断方面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
文科的经济与文化价值
职业发展与薪资潜力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显示,毕业生高薪的工作领域以理工科为主,均在6万美元朝上,而文科毕业生初入职场时,薪资相对较低,平均约 50,000 美元,与理工科毕业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专业的起薪和职业中期薪资
但是,在职业生涯中期,情况发生了转变。
许多文科出身的从业者凭借出色的沟通、协调与洞察能力,逐步晋升为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决策者,薪资实现大幅增长,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越了传统理科专业的薪资水平。
这一现象揭示了文科知识体系赋予毕业生的长期职业优势,其培养的综合素养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中愈发凸显价值。
此外,他们在非盈利机构、创意产业及公共政策领域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凸显了文科在培养沟通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
文化治理与国际对话中的作用
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的研究表明,文科在解决文化冲突与促进国际合作中具有独特价值。
文科能够深入挖掘不同文化的内涵、价值观和历史背景,通过人文视角的分析与解读,揭示文化冲突的根源,为冲突的解决提供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路。
同时,文科以其对人类情感、思想和社会关系的敏锐洞察,搭建起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未来教育的路径:
文科与理工科的深度融合
英美高校的创新:跨学科融合,解决共同挑战的有效路径
尽管传统人文学科课程的注册人数减少,但新兴的跨学科项目却展现出勃勃生机。
例如,英国肯特大学的文化数据分析项目将人文学科与数据科学相结合。学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历史文献和社交媒体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用以研究文化传播与演变的规律。这种实践进一步展示了文科在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
同样,剑桥大学的“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结合哲学与数据科学,培养学生在技术变革中的伦理思维与批判能力,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美国高校在跨学科教育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字人文学科项目将编程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学生既要掌握Python等编程语言,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又需剖析从文学巨著到艺术画作的文化作品,探究其深层内涵。这种融合不仅重新定义了文科的价值,还使其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哈佛大学的数字人文学科实验室(Digital Humanities Lab)同样整合数据分析与文化研究,赋予学生技术与社会相结合的能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艺术中的手势:
数字视角
而斯坦福大学的“生物设计创新”项目则将工程学、生物学与商业管理深度融合,学生不仅需要设计出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案,还需考虑商业运营的可行性。
部分技术型产品
这些跨学科项目的兴起,不仅吸引了新一代学生群体,培养了学生对技术与社会交汇点的洞察力,也使文科在数字时代找到了全新的定位,
这种融合模式为文科未来的发展探索新路径,也表明,比起文科专业对理工科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某种程度上,理工科恰恰更需要人文思维的渗入。
文科不再仅仅是被动适应技术变革的角色,而是成为推动技术发展更具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重要力量。
文科凭借其对人类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深入理解,与理工科的技术手段相结合,能创造出更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成果。
从对立到共生:文科与理工科的合作前景
从以上几个高校的例子,不难看出,全球高校正在通过跨学科项目探索文科与理工科的深度融合。
这些实践意义非凡,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文科的应用领域。文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研究,而是能够借助理工科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文化、社会现象更精准、更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未来教育的方向不是强化学科对立,而是通过多学科协作解决复杂的全球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科使命
综上,我们可以确认一个基本事实,所谓的“文科倒闭潮”更多是对教育结构调整的误读。
事实上,文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研究范畴,甚至“入侵”理工科的传统领地。看起来,文科专业不仅没有萎缩,甚至在扩大地盘,通过跨学科整合,迅速进入了理工科领域的需求清单。
人文学科正在通过跨学科合作与数字化创新,适应社会需求的转变。文科的核心价值——批判性思维、伦理洞察与文化理解——在技术变革的时代依然不可或缺。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要重新进行想象。哀叹文科衰落,与其说是对人文价值的缅怀,不如说是对AI时代来临的慌不择路。
而在这种重大的历史性关口,恰恰需要人文思辨的力量来增强人类的判断力与决策力。
一寸教育 (ID: oneinchedu)是一家以哲学为核心驱动的教育研究智库与终身学习平台,专注于教育的跨国流动趋势及其衍生的跨文化学习现象。通过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我们为全球流动的华人家庭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咨询与定制化解决方案,帮助个人与机构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