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三体》中,云天明的大脑即将穿越茫茫太空送给三体人,程心准备了18克种子,小麦、玉米、马铃薯,都是云天明爱吃的。最后, “种子带上了,但不是她拿的那些,而是经过航天育种部门精心挑选的。”
现实中,粮蔬、中药材等种子也搭乘返回式卫星,上天入地,实现“太空育种”。
种子为何如此重要?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小米的祖先就是狗尾巴草。可见种子携带的基因密码,经过驯化与演变,给世界带来多少富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得“芯片”者得天下。
对于粮食、果蔬、林木是如此, 对中药材产业而言,种子更是突围困局,求得产业质变的关键所在。
种瓜得瓜
人类播撒第一颗种子的具体时间,已无从推论。但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干预甚至改变物种进化,“优中选优”,提高产量质量,驯化植物以满足自身生息繁衍的食物需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本能。
选育种子,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全部记忆。
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面对植物界超过40万种品种,人类用上千年的漫长实践,把选育范围缩小到禾本科植物上。
通过筛选驯化,在人工干预的影响下,野生植物一步步适应了人工的旱地与水田,演化成与人类共生的农作物。
随着文字的传播,育种经验也由口头传授变成了理论经典,并一步步在实践中修正进步。
“种之黄茂,实方实苞”,《诗经·大雅》中就有诗篇告诉世人,种田要选用金黄好看、个大饱满的种子。西汉晚期,中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对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进行了系统性整理和总结,其中对选种和育种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但两千年的农业文明,在育种板块,底色仍然摆脱不了经验主义。直至进入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随着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理论的不断完备,人类对农作物育种的认知才下探到了基因层面。
如今,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通过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大豆、玉米这些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种子作为农业“芯片”,不仅是各国科技较量的新赛道,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万物待新
相比于农业领域取得佼佼成果,种业在整个中药材产业中,似乎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可人工栽培中药材品种中,已报道的选育新品种共537个,绝大部分品种尚未开展科学育种。各栽培地野生种、栽培种、地方类型、生态类型、化学类型相互混杂,仅少数品种实现了主栽品种和区域化的大面积推广,如贵州的石斛、宁夏枸杞、云南三七等。
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种子商品化率已经接近100%, 而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商品化率不足10%。
这一点,可以从中药材大省云南窥见一斑。
云南中药资源经调查有6559种,品种和数量均属全国之首,并有许多特有的品种。其中,三七、滇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砂仁、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滇龙胆入选“十大云药”,滇黄精、红花、草果、紫皮石斛、石斛等146种中药材入选“特产药材”。
但业内人士介绍,云南的中药材种业市场,其实还相当“传统”。很多农户都采用自种自收的形式积累种源,或者从农贸市场、小集市乃至朋友圈等购买种子。
丽江万农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菊香回忆,去年他们接到云南白药集团一笔1500亩的当归种植订单,于是凭着经验通过朋友介绍,在熟人处购买了种子,结果当期出苗率仅有5%,不得不重新育苗,错过了最佳育苗时间,造成了重大损失。
缺乏质量管控,种源的不严谨导致中药材种植质量参差不齐,不仅给农户增加了种植风险,也成了制约云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种灵育秀
种植户李菊香的困惑,其实也是整个中药材行业的困惑。
分解“种”这个字,其实有几层含义。
首先,是正确的物种。以重楼为例,目前已收集到的品种多达23种,但可供药用的只有其中2种,如果种的品种不对,那出来的“药材”也无法上市。
其次,是种子的质量是否达到种植标准,如果质量差,也会影响到后续的种植成果。
第三,是是否规范化预处理种子、规范化育苗,让后续药材种植过程得到高质量的保证。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需要类似“白皮书”的标准,也亟待一家企业、一个机构来全面系统地建立这个标准,为产业提供源头的管控和资源支持。
早在2001年,云南白药就开行业先河,在楚雄武定建立基地,开展云南道地药材野生重楼驯化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便涉及到种子种苗繁育、选种的内容, 这是云南白药比较系统地首次开展单品种的种子研究工作,并相继在太安、文山、巨甸等地开展种子种苗研究。
滇重楼 绘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曾孝濂
滇重楼2年发芽,5年开花,8年入药。
时间的馈赠,得自于一份初心和坚持。
云南白药用20多年的时间,成功将重楼从野生转为家种,培育出云白1、2号,太安1、2、3号优良种,解决了道地药材持续供应的资源瓶颈。同时,公司收集全球23个重楼品种, 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活体种质资源库。对其他云南道地药材品种如黄草乌、云木香、金铁锁、红大戟等,也都开展了相应种业研究。
草乌腋芽组培
2024年,云南白药集团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云南白药种业公司”)正式成立。
作为全省中药材种子科研的“第一车间”,云南白药种业公司将专注于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生产技术研究、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种子种苗销售等多个环节,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利用科技赋能中药材生产新质生产力,推动中药材从种子(苗)选育到种植实现从“经验”向“科学”的根本性转变。
培养材料验收及分类
目前,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展15个品种的种源繁育,聚焦云南“十大云药”及滇产特色药材,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现代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与传统选育技术结合,实现快速定向良种选育,将种源领域提升至更高能级,带动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
王者归来
一颗好种子决定了整片森林的未来。
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相较于优异的资源禀赋,云南中药材产业存在产值低、加工弱、市场交易不足等短板。
但困难即机遇。
面对现状,云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认为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足、空间大,提出把中药材产业打造为全省支柱产业的目标。
而种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级阶梯。
作为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链主企业,如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领云南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摆在云南白药面前的重要任务。
在农业农村厅主持下,云南白药牵头开展《云南中药材种植养殖区划(2025年—2027年)》规划,简单来说,就是聚焦十大云药、十大健康资源和道地特色药材,规划研究在什么地方适合种植什么药材。
依托新成立的种业公司,打造开放包容的产业平台。云南白药作为链主型龙头企业,与全国研究种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广泛合作,如与湖南企业合作开展三七分子选育工作,与四川企业开展贝母良种采种和育苗研究,与云南农科院一起开展红花研究等,借助社会现有科研力量来攻关重点品种关键技术,缩短了研究周期。
种子种苗检测实验室
基于此, 云南白药提出以“一个品种+一个专家团队+一个品种经理+3-5家合作伙伴”的模式,构建起采种基地群、育苗基地群和示范种植基地群,搭建云南中药材品种“育繁推”体系,形成良种的带动示范效应。
在太安基地、豹七智慧园、武定基地等,云南白药的种质资源的收集、良种选育、种植技术研究及组培试验,正如火如荼进行。
从一棵棵标准种苗,到繁茂的药材森林,宏伟蓝图的第一笔已经画下。
重楼标准化种植
得“芯片”者得天下。
期待云南中药产业的“王者归来”。
转发自:拥抱印度洋微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