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声附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谈话沟通时,“附和”是很常见的、不可缺少的。
其实“附和”本身并无褒贬之分,问题出在“随声”上,别人的话音刚落,就不加思索地表态附和,是不妥的。容易给人留下没主见,随大流的印象。怎样做才能做到既附和,而又不完全随声呢?简单地说,
一、赞同性附和:讲出道理,具体实在
有些场合一个人发表意见,代表了在场多数人的看法,这就会有附和。“我同意”“我也赞成”之类,容易失之于简单和俗套。这当中自有附和的技巧,应该讲究。
某工厂,在一次班组评优会上,小刘列举了小李的三个主要事迹,认为应当评为先进工作者。有目共睹的三点为:一是本职工作做得出色;二是帮助小赵排忧解难;三是业余助厂搞推销。有人持反对意见,一点是小赵同小李在同一班组,他们是朋友;另一点是搞推销,接受了厂里的奖金。这时议论开了,有人同意,有人反对,莫衷一是。老吴站起来说:“小李与小赵是好朋友,这是事实,帮助同班组的朋友解决困难,让他更好地为厂工作,这当然也是乐于助人精神的体现;推销按规定拿奖金,这也是事实。大家想,如果人人都能像小李那样关心工友、关心工厂,我们厂不是搞得更好了吗?”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意见得到了统一。
老吴的话显然是附和小刘的,即赞成小李为先进工作者。但老吴不是简单地表个态,而是从事理上讲清赞同的理由,统一了大家的认识。这件事告诉我们,赞同性附和除了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外,更重要的是讲出道理来,而且要具体,要实在,要有自己的见解。
二、应答性附和:承认事实,有所引申
访谈节目、实地采访、征询意见、日常交谈等,有问有答,这里面就常有应答性附和。
前年有一次一位日报记者到农村实地采访,发现有成片土地抛荒的现象,便向种粮的农民作调查。几位农民朋友嚷开了:“化肥涨价,农药涨价,其他农用物资涨价,涨得叫人受不了。”“辛辛苦苦种一年地,不如人家外出跑一气。”这位记者附和道:“是这样,大家讲的是实情。”记者接着说:“不过这位朋友说‘种地’不如‘外出跑一气’,倒也启发人。种田人抽空外出走走,掌握些信息,比较比较,换换脑筋,包括农闲外出做些挣钱活儿,也不失为好办法。面向市场嘛,对不对?”说得在场群众频频点头。
这位记者的“附和”十分得体。首先肯定农民朋友反映的是真实情况,得到了大家的首肯,取得了心理相容。但记者没有随之投入一味埋怨的议论中,而是抓住农民话中关于种地和外出打工的比较,引申开来.讲出一段既体现党的政策,又有启发作用的见解。难怪听的人点头称是了。这比起那些只是简单重复“嗯”“对”“噢”之类的应答,自然要高明得多。
三、劝慰性附和:分清是非,切忌盲目
有一次,几个老朋友——村干部肖强、陈平贵与镇农机站站长郭达在一起聚谈。几个人海阔天空地神聊一会后,扯到小孩的读书情况。郭达感叹道:“我的小孩读书没门了,初中读了一学期,还弄不清负二加一等于多少,以后的就业又成了难题。”众人顺势劝慰开了。肖强附和道:“这小孩实在读不来书,不是读书的料子,就让他跟你学农机……”肖强的话还未说完,郭达却见外了:“学农机也要有知识啊,农机手也不是负二加一等于多少都不会的人。”陈平贵这时才附和说:“郭达这话说得在理,小孩读不来书当爸妈的就要多操心,可不能放弃啊!”郭达也由忧转喜,继续聊天。
这是两个劝慰性附和的例子。肖强本来并无恶意,他误解了郭达的意思,是非不分盲目地附和,导致郭达不愉快。陈平贵深知,关心后代,这是人的一大本性。郭达又何尝不想儿子学业进步呢?他摸清了郭达的心态,分清是非,恰如其分地附和,使谈话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件事告诉我们:劝慰性附和要因时、因人而异,不应简单地类比或草率地安慰。那样,只能把话说糟。劝慰不成反招怨,就事与愿违了。
四、恭维性附和:柔中有刚,有理适度
有时,出于交际的需要,为了给对方以好感,出现一些“一人呼之,众人应之”的现象。这种恭维性附和,搞不好会有奉承讨好、甚至阿谀谄媚之嫌。怎样进行恭维性附和呢,不妨先看个实例:
某村为兴办企业,找到本村在大城市创业的老杨,希望同他合作在村里兴办一个工厂。双方达成协议:村里出厂房、劳力及部分资金;对方包供应原材料、包生产技术、包产品销售,并提供大部分资金。利润分成四六开,让村里得大头。
老杨在交谈时坦然说道:“我是看在家乡领导三番五次找我,看到家乡经济上不去,才下决心出这把力的。”这是他的真心话。村主任附和道:“老杨,你为家乡的建设立了大功!大家都相信你说话是算数的,家乡的父老乡亲是不会忘记你的。村领导当然会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互利双赢!”
村主任没有简单地说“是”、“对”或“谢谢”;而是话中有话,弦外有音。首先肯定了眼前事实,认同了对方;接着暗示出既然是合办企业,家乡人民也不会亏待你,事情本身就有着互利互惠的因素;最后表态说村里会尽职尽力,办好这件事,而另一方面,又要求对方也信守承诺,落实在行动上。
村主任的恭维性话语讲得很有分寸,适度得体,柔中有刚。这类恭维性附和要做到有理有节适度,“过”与“不及”都不行。
要做到附和得体,有三点值得注意:
1.附和的原则性。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是非非,曲曲直直,若是一味随声附和,就会失去做人的准则,有损做人的尊严。特别是碰到有些上级信口开河,你也跟着说“言之有理”、“指示英明”,那就成为献媚了,是要被人唾骂的。很明显,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是非分明,毫不含糊。这就是说,附和服从于原则,不可丢掉原则讲附和。
2.附和的应变性。我们常见到这样—些场合:双方争得面红耳赤,风不让雨,雨不让风。这时有人会突然掉转话头,寻求支持者,问在旁边的其他人“对不对”“是不是”什么的。这时,你若是个被问者,你的附和就必须具备应变性,把握分寸,或委婉陈词,或说明不参加意见。因为弄得不好,附和一方,而得罪另一方,就会无端寻个不快。
3.附和的技巧性。附和要讲究技巧,妙答“是”、巧说“不”,曲折有致地表达语意,灵活多变而又得体适度。它有别于油嘴滑舌、模棱两可、人云亦云,从以上所举实例可略见一斑。
人际间思想要交流,意见要沟通,就有交谈,就有“随声附和”。让我们学点“随声附和”的技巧,去应对生活中的交谈、沟通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