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指出禁止学生直接使用AI生成毕业论文的正文、致谢及其他部分。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紧跟其后,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也相继发布了类似的规定,部分高校还规定了使用AI工具的具体范围和比例。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作业中使用AI的现象愈发普遍:无需长时间思考,只需几分钟就能得到一份看似完美的作业。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结课前纷纷寻求“AI老师”的帮助——通过AI工具,他们可以在几秒钟内得到一道简答题的答案,5分钟内完成一篇论文,10分钟制作完一个PPT。使用AI的便利性让他们对这种技术依赖加深,甚至将其称为“老师”。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不少大学生开始团购AI写作等服务,节省时间和精力。根据麦可思的研究数据显示,近30%的大学生使用生成式AI撰写论文或作业。
然而,一些教师对AI生成的内容表示忧虑:作业质量低下、内容重复无趣,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自己所作的事情。这种“懒惰文化”不仅削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可能助长学术不端。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标准化、程式化的作业和论文更容易让学生走上依赖AI的道路。在部分高校,缺乏外部监督和动力的作业完成,仅仅“为学分而做”,使得AI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虽然一些高校出台了相应政策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但执行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对此,专家建议,教育界应围绕AI的使用展开更深层次的讨论,谋求效率与创造力的平衡。同时,高校应明确AI工具的使用边界,探索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遵循学术道德。
而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部分高校也开始引入AI辅助教学,以提高学习效率,适应全新的教育模式。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会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规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新技术。重视落实AI工具的辅助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其在教育中的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