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兄妹的蔚县寻根之旅

出蔚县县城往北行6公里,就到了涌泉庄村。在蔚县,有“不吃不喝,赶不上王朴”的俗语,这句话就是从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内流传出来的。

王朴是清末民初时期蔚县的皮毛巨商,名震张家口及京津和内蒙古一带。抗战时期,王朴曾为八路军捐款捐粮。作为王朴的后人,这些故事汪永基和妹妹汪永晨从小就耳熟能详,如今,作为“蔚N代”,已退休的汪氏兄妹,回到涌泉庄村,他们不仅修缮了王朴故居,还积极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老村庄焕发新活力

深秋的暖阳下,涌泉庄村口的凉亭内,一群农忙过后的老人们正悠闲地晒着太阳。“这都是王朴重外孙张罗整修的!”其中一位老人指着凉亭说。老人口中的王朴重外孙子就是指汪永基。今年69岁的汪永基和妹妹汪永晨退休之前,一个是新华社记者,一个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如今,他们一位关注考古和人类学研究,一位是环保活动人士。

流传在涌泉庄村那些关于王朴的故事,作为王朴的后人,汪永基和妹妹汪永晨从小就听母亲讲述过,但是他们兄妹第一次走进涌泉庄,是在十多年前。初见涌泉庄,兄妹俩便被这里遗存的古院落、古城堡震撼。不论是从血脉基因、还是古建保护,汪氏兄妹萌发了一种想法:“我们能不能做些什么?”作为记者,汪氏兄妹二人去过几十个国家,“或许是走的地方多了,寻根的情结就越深。”汪永晨常说。2019年,退休的汪氏兄妹,再次回到涌泉庄村,从那以后便在这里扎下了根。

回到村里,汪氏兄妹想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维修王家祠堂。当乡里得知了兄妹二人的想法,乡干部梁小英给汪永晨打来电话说要帮忙修缮王家祠堂,让兄妹俩很受感动。2019年4月,王家祠堂维修启动,与此同时,村口的“涌泉庄村”大牌楼、文化广场也开始修建,除兄妹两人的个人投入,汪永基的朋友一次性就捐助了30万元。很快,村口竖起了“涌泉庄村”的大牌楼。不仅如此,村里还修建了凉亭、公厕、栽种了连翘、海棠、银杏……老村庄焕发出了新活力。

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

顺着村路一直走,就到了汪永晨的藏书小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古色古香的小院颇有山水画的印记,在池塘旁的长椅上,汪永晨正在潜心创作。访客的到来,让汪永晨打开了话匣子。汪永晨说,继修缮王家祠堂后,在兄妹二人的出资下,王家故居和紧邻的乡宿藏书小院的修缮也开始进行。这家名为藏书小院的乡宿,一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间书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层层书架上,生机勃勃的几盆绿植放在一张长条桌上,让这里显得舒适温馨。

汪永晨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她对书籍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打造藏书小院时,汪永晨主要是想丰富当地村民和游客的休闲空间,让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就近看书。小院建起来后,她把北京家里的大部分书籍搬到了小院,并根据书籍分类整理,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汪永晨不仅爱看书,也爱写书,闲暇时候,她就坐在小院儿里创作。《涌泉庄的故事——在妈妈的老家种树随笔》就是写她回到涌泉庄村与村里“环保小卫士”之间的故事。

从藏书小院西边的小巷穿过,就到达了王家故居,在王朴故居,汪永基还专门建了王朴故居陈列馆。在陈列馆里,汪永基收集了很多王朴曾经用过的旧物,同时汪永基还捐赠了不少自己收藏多年的私物,添置了古旧家具。说起收集王朴旧物,汪永基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现在还未停止。汪永基回忆,刚开始他回到村里,好多人都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回乡的目的,他到村民家打听关于王朴旧物的事情,起初村民都不告诉他,慢慢地,他在村里做的事情多了,住得时间长了,大家才放下了心。

临近傍晚,村子边上的小菜沟正赶上太阳落山,落日余晖,小菜沟美得就像一幅画。汪永晨将照片发给了在北京的朋友们,朋友们都说这是“wallcalendar(挂历)”。其实,在汪氏兄妹回到涌泉庄村时,小菜沟还是村民倒垃圾的臭水沟,在兄妹俩的投资下,利用小菜沟有山有水的优势,建成了如今的帐篷营地,成了当地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退休以后就想着给家乡、给涌泉庄的乡亲们做些事情,能够利用家乡的好山好水、古堡壁画等优质资源促进旅居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也算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回村几年,虽然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但是兄妹俩都觉得值得。

成了快乐的“孩子王”

回到涌泉庄村,汪永晨没想到自己成了“孩子王”。多年从事公益环保事业的她,回村的第一个春天就张罗种树。在短短一个月的植树时光里,汪永晨意外结识了涌泉庄村的一些孩子。孩子们每天跟着她种树、捡垃圾、听故事,最后这些孩子成了涌泉庄村的“环保小卫士”。对于环保,不少人领教了汪永晨的较真劲儿。一次带孩子们捡垃圾时,看到有人将垃圾随意丢弃在公路边,她毫不客气地带着“环保小卫士们”给他们上了一课。

除了带孩子们捡垃圾、去农田拔草、去水渠清污,汪氏兄妹俩更是想了很多办法,引导、激励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暑假里,除了每天下午4点的“读书会”,汪永晨会带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写作文、画画、上朗诵课,甚至买了上万块钱的天文望远镜跟孩子们一起观星星。汪永基给孩子们购买了平衡车、轮滑鞋、大型充气泳池、蹦床,让他们完成课业后可以痛快地去“撒野”。平日里孩子们还可以拿到书包、文具等礼物。夏令营、冬令营,各式各样的活动惹得不少外村的孩子常会结伴来到涌泉庄村偷偷窥探一番。

有一次,汪永晨特意请了6位教授来涌泉庄村,给孩子讲课。其中有来自北京的大学教授李兴国,给孩子们上书法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周小普,给孩子们讲播音,讲朗读,还指导孩子们识谱、唱歌;刘青建教授给孩子们讲“神秘的非洲”;研究美术设计的张公教授给孩子们讲“绘画与欣赏”。汪永晨说:“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和他们的人生经历,或许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孩子们的快乐,也就是汪氏兄妹的快乐。汪永晨说:“回村最大的感慨就是看着这些孩子们的变化,觉得是在做自己能做的事,真是幸福。”

记者吕慧通讯员郑颖蔺媛媛

编辑:帆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