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说中的最后一部指导作品,《二号陪审员》如一杯轻轻晃动后的白开水,既没有紧张激烈的庭审,也因过早暴露了事件真相而失去了悬念。可随着故事的缓缓推进,慢条斯理中渗透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剥离于法律的道德困境不仅始终萦绕角色,更纠缠着观众。
不同于经典同类型电影《十二怒汉》的剑拔弩张,《二号陪审员》确实有一股提不起精气神的孱弱感。就像影片主人公瘦削的身形,不堪回首的过往,苍白的脸庞永远有一种林间小鹿般的敏感和脆弱。
初看本片会让人误以为主打法庭戏,唇枪舌战,可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会被带着一步步走入道德困境,从一起案件的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从陪审员角度转变为被审讯者角度。
越是对事件了解透彻,越是胆战心惊。
越是剖析明白,越是内心纠结。
有人会质疑:有你说这么夸张么?
那么换个角度,把我们作为当事人再琢磨下整件事:
自己戒酒4年了,婚姻幸福,孩子马上出生,自己的生活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突然被指派为陪审员,原以为走个过场的你庭审才发现,庭上受审的凶嫌原本无辜,真正该受审的是自己。
你有一个幸福的家,美丽善良的妻子,即将出生的宝宝,风景秀美的家乡,温馨可爱的小屋。你甚至刚刚布置完孩子的卧室,墙壁上贴满可爱的图案,你甚至已经隐隐感受到未来的美好与爱意融融。
作为真正的命案元凶,法律要惩办的就是你。在没有死刑的当地你将面临至少30年的监禁,孤儿寡母将终生不得与你相聚。事业、家庭、亲情、爱情、友情,一切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冷冰冰的监狱和无数个孤寂的夜晚。
主人公的慌张可想而知了吧。
影片采用闪回的方式,多次把事出当晚的情况与现实进行交接,小酒吧里三个人的命运将发生重大变化。雨夜的凌乱和嘈杂与庭审阶段的安静祥和形成鲜明对比,环境的衬托被一次次打碎,潜藏于心底的不安与躁动仿佛敲鼓一样沉闷而压抑。
《十二怒汉》侧重于人物群像的刻画,《二号陪审员》则由于剧情的安排点到为止。但即便如此,除主人公外几个重要角色的身份设定其实很有意思。医学院学生、侦探小说爱好者、社区负责人等等,不同的出发点触动了整个陪审团对案件的思考。
这其中尤以JK西蒙斯饰演的退休老警员对剧情推动最为有力,出于职业习惯原因他的调查更直接改写了故事走向,被法庭裁定革除陪审员身份更是给观众留下悬念,偏偏这样一个角色愣是再没有出现,着实让观众感到惋惜。
对观众而言,陪审团的交锋是作品的必要。对主人公而言,陪审团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撕裂他内心伤疤的一记重拳。对陪审员而言真相尚待揭示,主人公却在真相的剖析与道德挣扎下辗转反侧,身心俱疲。
作品中的好好先生,与人为善,待人谦和,偏偏因为一次意外改写了自己和另外两个人的命运走向。秉持着良心的拷问他需要揭示真相,哪怕犹豫再三也试图通过各种旁敲侧击来提醒凶嫌本该无罪。
可由于关乎切身幸福,个人利益及家庭的前途命运,他又总是顾左右而言他,逢关键时候又急于摆脱干系,好让自己置身事外。
可怜啊,小人物的纠结最痛苦。
换做十恶不赦之人,比方说贪官污吏啊、土豪劣绅啊、欠债老赖啊、流氓地痞啊,这就不叫事。
有人给自己顶罪那是最好没有的,恨不得一下坐实了这事把蒙冤受屈者直接丢进去。它们不会有任何道德负罪感,不主动害人都算是老天开眼了。
我们的陪审员小哥就不一样了,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人物。因为要戒酒,酒吧里盯着一杯酒都能憋得痛苦万分,其他人一句话就能吓得他把杯子碰翻在地,让他主动害人那可比登天还难。
既然如此,让他看着一个无辜之人因他受过更是让他如坐针毡,如芒在背。
设身处地想想,我们这些小人物何尝不是他呢?
法律的天平总是在风中摇摆不定。庭审法官和陪审员的任何一点心思变化都可以改变一件案子的发展走向,凶嫌的命运轨迹。
也正因如此,正义不仅会迟到,还总是会缺席。主人公的良心教育使得他反复权衡利弊,最大限度试图影响庭审,在自保的同时也保护别人。但现实又让他选择了逃避。
小人物,就是小人物。
本片没有站在道德和法律的高度给观众指明一条道路。而是从很低的姿态展现了一个当事人的痛苦与内心的煎熬。我们可以指责他的怯懦,愤慨于他对真相的隐瞒,但是无法回避一个正常人面对这种极端问题时候的紧张、害怕、犹豫和胆怯。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从人性角度出发的角度,使得一些观众对本作的三观存在一定的偏见。想想伊斯特伍德拍的《骡子》也陷入了这样的道德悖论。
主人公内心困境的纠缠势必带来道德层面的令人失望,在非绝对恶的行为下主人公的行为又有多少是对普通人的影射呢?我们又会不会成为道德高地的孤勇者呢?
只能说,对于一个快百岁的老导演而言他的思考方向更多是人性的角度,而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他的观点只代表他,也可能代表许多不敢直面自己内心的普通人。影片结尾的开放式结局最有耐人寻味,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作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