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至来年四月,是四川省简阳市火烧庙村赤松茸的播种采摘季节。小巧可爱的赤松茸像调皮的小胖墩一样,从大棚土壤中冒出头来。村民们提着竹篮,在阳光洒落的棚内穿梭,细心地为这些美味的蘑菇采收和分拣。这一切,都是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的对口帮扶项目为火烧庙村带来的昌盛景象。自三年前赤松茸种植项目启动以来,村民们通过科技特派员与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指导,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
眼下,火烧庙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特派员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带来了新技术和新品种,更是通过亲力亲为的方式,帮助村民们掌握种植要领。“这边需要再加一层遮阳网,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员曾先富耐心地教导着村民,仔细检查赤松茸的生长情况。他说:“我们要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把好技术关,确保村民们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这种“面对面”的指导方式,正在帮助农民们稳步提升种植水平。
随着技术的引入,火烧庙村的赤松茸种植迎来了转机。曾先富表示,火烧庙村所种的赤松茸是由专业育种平台选育出的优势品种,性状稳定,产量也相较于传统菌种有所提升,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良好的种植基料对于赤松茸的生长至关重要。这些基料是通过回收村里的废弃秸秆、玉米芯,混合营养丰富的培养料后专业发酵制作而成的。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让村民们能够实现“变废为宝”的理念。
然而,天气的变化也给赤松茸的生长带来了挑战。2024年夏季,成都市经历了极端的高温和干旱,火烧庙村的赤松茸种植时间因此推迟了20天。曾大姐焦虑地表示:“如果菇出得不多,就没有办法批量销售,只能自己拿到镇上去卖,去售卖又要耽误工。”当她向曾先富询问情况时,曾老师根据菌丝生长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安慰她不要担心,随着温度的精准控制,产量会逐渐提高。“盼望能和去年的丰收一样,满棚都是菇!”曾大姐笑着回应。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深入实施,为火烧庙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像曾先富这样的专业人士积极活跃在田间地头,不遗余力地为农民解答问题,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通过这些努力,火烧庙村的赤松茸种植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数据显示,目前每亩赤松茸的利润接近一万元,这一数字让当地村民们倍感振奋。王进作为成都市科学技术局驻村工作队的一员,自四年前参与这一项目以来,积极为村里引入新品种、新技术。他提到,今年的种植方式由以往的林下套种改为大棚种植,这样一方面能减少极端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
火烧庙村还创新推出了“用秸秆换发酵料”的模式。通过集中回收村里的农业废弃物,将其制作成发酵料,再分发给村民,为赤松茸的种植提供了优质的基料。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种植的直接成本,从原本每亩8000元降至5000元,同时也减少了因焚烧秸秆引发的风险和环境污染,体现了绿色生态的理念。
火烧庙村的赤松茸已经引起了外地客商的关注。“我们最近接到了来自重庆的订单,需求量非常大。”简阳市蔬菜协会会长钟少荣激动地说道。钟少荣自2018年就开始参与火烧庙村的合作,他坦言,刚开始大家都对赤松茸不太了解,但在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的支持下,项目逐渐得到了推广和认可。他笑称:“一开始是试水,没想到越做越好,现在已经走不脱了。”
在后续的计划中,火烧庙村将进一步扩大赤松茸的种植规模。据相关统计,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村民以团队的方式合作种植,不仅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也为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村党支部书记熊富德表示:“目前这三个种植项目的总收益已接近250万元,这一切都得益于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的全力支持。”
未来,火烧庙村将持续关注村民的种植需求,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必定能为更多的农民带来新的增收机会,藉此助力乡村振兴的长足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