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审美特性》修订版正式出版

卢卡奇·格奥尔格

György Lukács

About the author

卢卡奇(György Lukács,1885—1971)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哲学和文化批判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卢卡奇的思想承继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同时突破了唯心主义的桎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当代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参考。

卢卡奇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其父是布达佩斯通用信贷银行的董事。成长在布达佩斯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卢卡奇从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发表剧评文章,开始了他对文学和哲学的探索。

卢卡奇先后在布达佩斯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深受康德、黑格尔、狄尔泰等思想家的影响。他的早期作品如《心灵与形式》和《小说理论》反映了对现代性和艺术形式的深刻思考,并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卢卡奇于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实践。在短暂存在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中,他担任副教育人民委员。然而,革命失败后,他流亡到维也纳,开启了漫长的颠沛流离生涯。1923年,他完成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这部作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但也因挑战共产国际的正统观点而受到批评。

20世纪30年代,卢卡奇移居苏联,参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文集的编辑工作,同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和美学。他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形成了对“物化”“阶级意识”等问题的系统阐述。

二战结束后,卢卡奇返回匈牙利,投身于战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他在布达佩斯大学任教,撰写了《审美特性》《青年黑格尔》等重要著作,并以系统性的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框架。尽管他因参与“匈牙利事件”一度被停止党籍,但他始终坚持独立思考,致力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

集大成之作

艺术和审美的对象

无不是人的世界

About the book

卢卡奇的《审美特性》是其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其在美学领域集大成之作。本书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黑格尔美学的系统性传统,并通过融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审美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释。

卢卡奇提出,审美反映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独特形式,区别于科学反映的客观性和非拟人化特征。他强调,审美活动源于人类的实践过程,是对社会现实的拟人化表达,既体现了人的情感体验,也蕴含着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审美特性》强调艺术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解放性功能,探讨了艺术如何在资本主义商品拜物化的背景下展现人类精神的自由。他认为,艺术通过对现实的象征性反映,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和人类生存的危机,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卢卡奇将艺术视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物化倾向的重要批判工具,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化掩盖了人的本质联系,而艺术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象征性表现揭示了现实的复杂性。艺术的解放斗争不仅是摆脱宗教的束缚,也是对资本主义商品化逻辑的深刻反思。

《审美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奠基性文本,也是20世纪美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在理论体系上,它继承了黑格尔美学的哲学深度和历史广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框架。在学术贡献上,卢卡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资源,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存在主义哲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实践意义上,该书从审美活动的社会性与历史性入手,为现代艺术的创作与批评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可以说,《审美特性》不仅是一部美学著作,更是一种哲学探索和社会批判的尝试。

新书预售

六折特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