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为什么要读书?

教书为什么要读书?

——兼谈如何以研读为径备课于六上第七单元

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汪琼

冷玉斌老师写过一本书,叫《教书读书》,我其实没有读过,但听名字就知道是对的。如果让我来定书名,或许是《读书教书》。他后来又写了一本书,叫《教书这么好的事》,欢天喜地一般。可如果没有读书,教书也未必是那么好的事,大多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罢了。

教好书为什么要好好读书?这是个根本问题,不同的答案,隐含与彰显的意义又不太相同。且就我们六年级语文组以阅读为基础,对六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的过程为例,做些讨论。

READING

思辨教学的起点与方向

思辨教学这一两年很火,但如何进行思辨教学其实很冷。冷热之间的空间,需要老师知道其起点与方向,才能用课堂教学行为去描绘图景。刘荣华老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与指导》就恰逢其时。

比如《书戴嵩画牛》一课,此书中提供了思辨问题:戴嵩的牛真的画错了吗?我们自己商讨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女”是绝对的吗?《月光曲》中,抓住第七自然段贝多芬问盲姑娘这句话“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请学生讨论:这儿两处用“您”,是不是编辑弄错了?同时选择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听中辨析,哪一段是对应《月光曲》中想想的描写的?

这些案例设计启发我们,语文教学中思辨问题的设计,基点还是文字中隐含的空白、矛盾、偏颇、单一等处,抓住其缺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就呼之欲出。找到起点,我们的设计就有锚点,比如《伯牙鼓琴》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讨论问题:你认为伯牙该破琴绝弦吗?为什么?主题层面的阅读不仅意味着读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更需要探讨并聚焦“这部作品让我想到了什么”。思维的独立,是学生人格独立的基础,学生需要“六经注我”,“更要我注六经”。

而在《京剧》中,借助“马鞭”,可以和学生讨论“何谓艺术中的虚与实”;借助“亮相”,可以让学生讨论“何谓艺术中的动与静”等。这样就会触及艺术以有限象征无限的审美游戏,并由此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

刘荣华老师这本书,教会我们思辨教学基本策略。而罗伯特费希尔《教儿童学会思考》,则提醒我们思辨教学的远方何在——教育的关键功能是教儿童学会批判性、创造性和有效性思考。就像书中的9岁的戴维所说的:“如果学校不是帮助你思考并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那它是为了什么呢?”

教书之前为什么读书?因为对症的书是指引我们走出迷宫的线路图,它们告诉我们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不然,以老师之昏昏如何使学生之昭昭呢?

READING

文化传承的源与流

典故是以故事方式传递着民族文化。典故能在其民族河流中生生不息,艺术则可以在不同空间纵横驰骋,这是本单元所要感知艺术之美的时空背景。秦时明月汉时关,写时容易做时难,将一篇文章、某个现象放置于辽阔时空找到它的前世缘起与今生定位,是需要历史之眼的。究竟该如何拓展开学生此间巨眼呢?还是靠书。

文学评论家张定浩老师《既见君子》一书解读《陶渊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读古诗,找到字句的出处不难,尤其在拥有电子搜索技术之后,但难的是既上溯意思的源头,又下追其在后世的影响,上下求索,一一抽绎[yì]之后,且还能和自己的生命相联系,开出新的意思。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不单是文思,也正是阅读之思。

他反复检索《停云》末章中“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想找到眼前这只活生生的鸟究竟来自何方,一直找到《诗经小雅伐木》中这一句: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shěn]伊人矣,不求友生?”

读完《伐木》,就已知道《停云》里那只飞鸟的来历了,整个《停云》末章也便豁然开朗。所谓“好声相和”,正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而这鸟声背后回荡的,是来自《伐木》的古老责问,“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shěn]伊人矣,不求友生?”你怎么依然孤单一个人饮酒呢?这么一看,原来接下来的“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正是诗人千载之下对此的回答。

这与六上第七单元教学有联系吗?当然!《伯牙鼓琴》是国人皆知的知音故事。《停云》中的那只鸟出自《诗经》,《伯牙鼓琴》则出自《吕氏春秋》。两相比较,学生才可知晓,“知音难求”这个话题一直是古典的文心,一江春水向东流,世世代代蔓延不断。朱自清先生《你我的文学》一书中,有《古诗十九首释》一文,其中“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其中“知音”二字,朱先生认为也是典出《吕氏春秋》这个故事。也就是说课本中《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和《诗经小雅伐木》并为“知音文化”双源头,顺流而下,才有《古诗十九首》中“但伤知音稀”,才有陶渊明《停云》中“岂无他人,念子实多”,而到课本以资料袋形式出现的盛唐孟浩然“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李白“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再到宋代王安石“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已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中流了。可见,当我们要跟学生讨论知音文化脉络,要赏析知音文化世代回音时,类似《既见君子》《你我的文学》都是老师备课必备秘籍。

课堂还要引导学生追问:我们为什么要寻到知音?知音为什么不可或缺?这样从文化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自我,少年的疼痛和欲求就不是一个人的抑郁、伤心与求而不得,而是世人终其一生的渴望与理想。我们的孩子,也能在这条知音长河中,读懂自己对那一滴水的孜孜以求究竟为何。少年心事非拿云,肯念幽寒坐呜呃。

而由戴嵩画牛,我们可以涉及戴嵩一生的艺术成就就在画牛,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以画牛闻名的画家;由《月光曲》出发,我们可以去了解贝多芬艰难而璀璨的艺术人生;了解京剧这辉煌的国粹,我们可以从其代表人物比如梅兰芳入手等。语文只是个例子,而这个例子,也未必只是学习阅读与习作的例子,它同样是拓展认识、传承文化的引子与例子。

为什么要读好书才能教书?因为书是读不尽也教不尽的,借由阅读与阅读教学的门窗,打开学生视野与行程,望见西岭千秋雪,踏上东吴万里船。此其二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读书与教书,才是说不完、做不尽的好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