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成为了热议的焦点。我认为可以将人工智能分为两类:广义AI和狭义AI。广义的人工智能源于控制论学派,致力于实现知行合一,以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决策与行动。而狭义的人工智能则涵盖了符号学派和生理学派,侧重于让计算机模拟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
简单来说,广义的人工智能往往以行动作为结果,而狭义的人工智能则是将信息作为最终产出。可以类比成两个历史人物:广义的AI像关羽,他接到的任务是斩华雄,直接以行动体现价值;而狭义的AI就像诸葛亮,想出的办法是“午时三刻用火攻”,但最终执行任务的还是需要其他人。
这两种智能各有其应用场景。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广义AI通过控制论理论实现高效的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确保制造流程的顺畅。而在研发、设计与服务等创意工作中,则需要狭义的智能通过已有的知识生成新信息,帮助人们开拓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智能更接近于智慧。
有趣的是,尽管当今大家谈论的人工智能大多数是指狭义AI,但在实践中往往会把它用错。例如,有院士提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制造”,这一点无疑是将诸葛亮派到战场上去斩杀华雄。
我常用“巴菲特式智能”来描述狭义智能,因为它能根据已有的信息生成新的知识;而对于广义智能,我更愿意称之为“吴淑珍式智能”,强调的是迅速行动带来的决策优势。虽然我并不喜欢沉迷于深奥的理论,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理解这两类智能的核心区别,正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
在此,我们应明智地选择合适的智能类型,以便在技术的洪流中操控自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