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13日,道院乡党委接建阳县(现建湖建阳镇)三区区委通知,上冈城内的地下党组织,近期搞到了三百余发子弹,需要道院乡这边设法将这批子弹运出城外。
当时,日伪军经常从草堰口一带下乡“扫荡”,新四军方面日夜与敌交战,弹药消耗很严重,亟需弹药补充,道院乡这边随即决定,派出精干人员——陆海生,前去执行任务。
第二天上午,接到命令的陆海生来到了敌占区——山冈城内,进城之后,没花多少功夫,陆海生便与城内的地下党组织顺利接头,双方随后交接了那批子弹。
临别时,对方问起陆海生,准备怎么运送这批子弹之时,陆海生却挠了挠头,憨笑着:
“这个,我倒还真没想好。”
这倒不是陆海生没做准备,进城时,陆海生仔细观察了城门口的关防哨卡,发现伪军的盘查,非常严密。
但凡过往行人身上携带大小东西,都要被叫住翻查一遍,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从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带出去几百发子弹,操作起来,确实很难。
原打算扮作出城商贩的他,再三考虑之后,放弃了先前的打算。他决定找一个当地人,最好是认识伪军的人,帮忙将子弹稳妥地带出城去。
陆海生在街上走着,晌午的时候,他在城东的一家烟店门前停下了脚步。
“叔,我来买烟丝。”陆海生看着站在账台后面的老掌柜,笑了。
开烟店的这个老掌柜名叫陆大成,是陆海生的远房叔叔,他抬头看是陆海生,心里一惊,自己这个亲戚,可跟“四爷”(当年敌占区伪军对新四军的称呼)有关系,如今来到这敌占区内,可不太危险了嘛!
“你咋敢进城呀,万一被日本人发现了,那不坏了!”陆大成将陆海生拉进屋,左右看了看街面,随后关上了门。
“叔,组织上有任务,让我把这个送出去,”陆海生将身上的包袱放在桌案上,揭开一角,露出了黄澄澄的子弹。“外面敌人看得严,我想来想去,也只能找你帮帮我的忙了。”
“我能咋帮你嘞?”陆大成有些迟疑,抗日他是打心眼里拥护,可冒着杀头去送子弹,他还是有些犯怵。
“你这样……”陆海生凑了过去,对他说了起来……
当天下午,陆海生和陆大成两人忙活了一下午,包了四百多个烟丝包,在其中三百包里面,每包放了一枚子弹。
傍晚吃饭之时,陆大成领着扮作伙计的陆海生,挑着两担子烟包,向着城门岗哨处走去。
一路上,陆大成的内心都悬得老高,这次闯关,闯过去了还好,要是闯不过去,恐怕吃饭的家伙都保不住了。
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拒绝陆海生的请求,就像他说的那句话,咱毕竟是中国人呀。
两人一前一后,很快便来到了城门前,此时来往行人已经不多,驻防的日军哨兵已经撤下,只留两名伪军哨兵斜倚在城门口,消磨着最后的这段时间。
一看那两名哨兵,陆大成绷紧的脸,总算是松泛了一些,这俩人自己熟呀,附近的老街坊,平时还经常去自己的店里面拿烟,有这层关系,出去应该不难。
陆大成回头看向陆海生,点了点头,然后便迈步向着城门走去。
“大生、铁柱,今儿你俩值班?”陆大成老远便喊道,两名原准备直身盘查的伪军,一看是烟店的陆掌柜,随即松下了手中的枪,也和气地应了声。
“出城呀,这里面是?”其中一名伪军待陆大成走近,还是揭开布盖翻了下,里面的烟丝包顿时露了出来。
旁边的伪军一看,顿时笑道:“陆掌柜,这么多好烟!”
“乡下铺子里面短货,让我稍点儿烟丝去。”陆大成停下脚步,跟对方聊了起来,见布盖已经揭开,便顺手将上面准备好的几包烟丝包拿出来,塞给这两名伪军。“尝尝,这烟丝儿味儿好着呢!要不是遇到你俩,我也不舍得给呢。”
两名伪军本来就有拿几包的打算,因此也就半推半就地接了下来,随后,陆大成又强作镇定,跟对方闲聊了片刻,便挑起担子走出了城。
两名关卡的伪军,只美滋滋地顾着翻看手中的烟丝包,却没想到,数百发子弹,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放走了。
解放后,陆海生曾进城看望陆大成,两人谈及那次出城,已过半百的陆大成兴奋地回忆道:
“这辈子最惊险刺激的,就是那次帮着新四军闯关运子弹了。”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48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建湖文史资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