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女革命者——李淑卿

李淑卿简介

李淑卿(1892—1951年),又名刘一,字文华,号真清子。辛亥武昌起义的参加者。原籍广东,其父曾在湖北为官。父亡,李淑卿随母流落到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下关街龙家湾,嫁一丁姓为妾。丁亡,被逐出丁家,同母潜居武昌。后得到沔阳几位青年资助,就读于武昌女子职业学校。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杨玉如、李作栋等常在她家密谈聚会,她深受影响,毅然参加革命,并担任通讯联络工作,后参加共进会。宣统三年(1911)春,刘公携款赴武汉主持共进会会务,内助乏人,经杨玉如等人介绍,李淑卿和刘公结为夫妇,居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号。她与与刘公结合后,更加积极参与革命工作,成为刘公得力助手。

1911年10月8日下午,汉口宝善里14号机关失慎泄密,她让刘公迅速躲避,自己回宝善里察看实情,被俄国巡捕拘捕,次日由汉口军警押解至武昌模范监狱,亲见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被害时之壮烈情景。

10月10日武昌首义得胜,她被营救出狱。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总监察处成立,刘公任总监察,她任总监察处司印官。

刘公任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她任总司令监印官,随赴襄阳。南北和议后,刘公被调入京。讨袁事起,刘公居上海。刘公在京在沪,她不避艰险,千里与共。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她与刘公毅然回襄阳,组织护法军。

1920年刘公在上海逝世,她孀居襄阳,无子女,依靠侄辈供养。1951年病逝于襄阳,终年59岁。

接受教育

李淑卿的父亲在湖北仙桃做官,一家人在仙桃定居。她从小受到诗书熏陶。不幸的是父亲过早死去,母女俩靠母亲做针线活儿赚钱勉强度日。母亲谢氏看重女儿教育,尽管生活拮据,仍然竭尽全力让女儿进学堂读书习字。一天,有一个同学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猛回头》书,李淑卿借到手后,读得津津有味,从此在她的脑海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牢狱之灾

李淑卿18岁的时候,母亲谢氏托人给女儿介绍家境比较殷实的丁姓人家,以自己年事已高的理由,逼迫李淑卿匆忙结婚。李淑卿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迫于母亲的哀求,不得不答应母亲,嫁到丁家。

天有不测风云。结婚不久,丁公子突然暴病身亡,丁家一直不满意新媳妇大胆的言行和反常的举止,一致怀疑是新媳妇害死了丁公子,把她送进了监狱。她的母亲谢氏去丁家求情辩解,无果,丁家认定李淑卿是凶手,一定要让她受到惩罚。谢氏去求亲戚们帮忙,可亲戚们除了几句安慰话外,没有一个愿意帮忙的,他们都怕惹火烧身。

天无绝人之路。谢氏后来想到了女儿的同学们,她把李淑卿的遭遇告诉了他们。这一帮同学马上聚集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最后在多种力量的斡旋下,李淑卿因为谋杀丈夫证据不足,被宣告无罪释放。

投身革命

经过牢狱风波之后,李淑卿母女来到了革命人士云集的武昌。当时武汉正处于革命暴风雨的前夜,正在积极准备首义。李淑卿到武昌后,经原来的同学介绍,认识了不少的革命者,她很快就融入到他们的行列。

李淑卿的家成了革命党人重要的联络地点,准备起义的枪支弹药,一些珍贵的药物,都秘密藏到她的家中,等待革命党人前来联系接应。她的母亲谢氏端着针线箩筐坐在门口放哨,观察来往路人,逢到有人询问——有没有崭新的长袍马褂卖?谢氏就伸出右手朝阁楼上指,要客人自己上去看。对上暗语,首义需要的各种物资秘密而安全地被接应出去,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后来李淑卿在一些学生帮助下,进入武汉女子职业学校学习,她又在职业学校同学中间宣传新思潮,宣传自由、独立的思想,她在武汉职业学校名躁一时。

与刘公结伴

1911年初,经革命人士杨玉如、李作栋的介绍,李淑卿加入了共进会。1911年5月,在武昌楚雄楼十号,李淑卿与刘公结成夫妻,后搬至汉口俄租界宝善里一号,李淑卿又给自己取名刘一,李淑卿对刘公说:我们不仅是伴侣,还是兄弟。刘公太理解他这位伴侣兄弟,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走到了一起。

参加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9日,武昌首义前夜,革命党人在配制炸药时,不慎发生爆炸。配制炸药的孙武被炸伤。刘公安排李春萱等人送孙武到日租界仁和医院,自己断后。送走孙武后,李淑卿装扮成日本妇女,刘公把灰制服反穿成西装,鼻子下贴上了仁丹胡,鼻梁上挎起黑色墨镜,李淑卿搀着刘公一起走。他们被俄巡捕拦住,刘公一阵叽里咕噜的日语,俄巡捕放了他们,夫妇二人来到法租界,按照计划布置起义事项。

李淑卿想起家中还有一些资料,资料上有起义计划安排与名单,事关重大。她马上又换成中国妇女打扮,与刘公返回俄租界。趁着李淑卿与俄巡捕纠缠吵闹机会,刘公潜回住处,烧掉资料,跑出家门。刚出租界,刘公看见巡捕已经拷上李淑卿的双手,李淑卿倒在地上,被巡捕拖着走,他几次想冲上去,一想到明天的起义大计,只好咬紧牙关,忍住泪水,硬下心肠离去。

李淑卿在捕房里被巡捕拷问她是否革命党,李淑卿从容不迫地回答:我只是一名学生,从来没听说过什么革命党,你们这是胡乱抓人,我要控告你们。俄巡捕跑回租界,搜查刘公和李淑卿的住房,一无所获。巡捕没有办法,让清廷官吏确认。清廷官吏知道刘公是革命党,问李淑卿与他是什么关系,李淑卿沉着应对,只承认自己是学生。第二天清廷官吏把她押解到武昌模范监狱候审,当着李淑卿的面杀死了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三个革命人士,以图吓倒李淑卿。三个革命者临死前的大义风范,深深感染了李淑卿,清廷官吏不仅没有吓倒李淑卿,反而更加激发了李淑卿的斗志。武昌首义成功后,她被营救出狱。

伴随刘公

武昌首义成功后,刘公被推举为都督,但他谦虚地推让,担任了湖北军政府的总监察,李淑卿担任了总监察处监印官,成为军政府第一个女性干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李淑卿跟随刘公,为革命四处奔波。她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简朴律己。刘公为革命积劳成疾,肺病日益严重,尽管李淑卿无微不至地照料,到医院治疗,1921年刘公还是与世长辞了,时年39岁。当时,北洋军阀四处通缉刘公家人,李淑卿无处可去,后来化妆成农妇,潜回刘公老家襄阳隐居,时年28岁。

淡然离世

刘公去逝后,李淑卿就寄居在刘家位于襄阳城内北街的老宅中,由侄辈刘发权供养。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曾派当时的湖北省民政厅长访问李淑卿,民政厅长提及李淑卿在武昌首义中的义勇之举,李淑卿却手捻佛珠,只字不提往昔。

李淑卿晚年身体不好,患有中风病,闭口不谈往事和政治,很少与人交流。对国民党的统治她是不拥护的,对新生的共产党的领导又是不那么理解,整日吃斋念佛,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到襄阳城内的小庙汉圣庵烧香拜佛。

1951年除夕,59岁的李淑卿在睡梦中走了,一场漫天大雪接走了她。她的侄孙女刘重芳说,二奶奶(指李淑卿)是在夜里走的,走的时候非常平静。在东津镇上洲村,也就是刘公的出生地,刘公侄子刘发毅和刘家的老管家刘耀

等人,用几块木板拼装成了棺材,李淑卿安逸地躺在里面,后安葬在上洲村附近的汉江大堤下一棵老槐树旁边。

【链接】怀念祖母刘一刘重喜

祖母刘一,原名李淑卿,别号征清子,生于1891年,原籍广东。其父早年在沔阳作县令,为官清廉,但在淑卿十岁上便得肺痨死了。李淑卿还有一个幼弟,母子三人度日艰辛,仅靠母亲给人做手工以维持生计,好在有乡邻多方接济,得以就读于武昌女子职业学校。当时,她是个思想进步、向往革命的学生,由杨玉如介绍加入共进会,担任联络工作,在革命活动中很活跃,还曾在《雄风报》上发表文章,鼓吹革命。1911年,经杨玉如介绍与祖父结为夫妇,成为祖父的得力助手。

10月8日汉口宝善里机关失事那天,祖母外出返回住地时,被俄国巡捕逮捕,后押解到武昌总督署,亲见彭、刘、杨三烈士遇害的壮烈情景。因她是一女子,又是学生装扮,审问时,她一口咬定是学生,过江访友,其他一概不知。起义发动后,革命党人攻下总督署,她才和其他被捕同志一起被营救出狱。

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总监察处成立后,任总监察处监印员,成为当时出任公职的第一位女性。她负责接待来访各界妇女,凡妇女投身革命,都由她接谈。她曾于1911年11月,在《中华民国公报》上刊登启事:“每日在抱冰堂与各姊妹接谈,不周之处,尚祈鉴原”云云。后祖父任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她仍任监印员。

祖母后来一直追随祖父奔走革命,不避艰险,千里与共,直至祖父去世。

1951年的大年三十夜,她于睡梦中安详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我们兄妹几人自幼在祖母的教导下成长,祖母尤爱读书,特别是古典小说和历史书籍。她常给我们讲述辛亥革命和祖父的故事,教育我们要用功读书,报效祖国;教育我们要爱护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我们都镌记于心。

我祖辈有兄弟六人(耀琮、耀瑸、三叔爷夭折,耀珍、耀琛、耀璋),耀瑸即刘公,耀璋即刘同。我的亲祖父是耀琮,他在我父亲刘发权(克炳)尚未出生时即病故,亲祖母在我父亲幼年时亦去世。父亲后来一直跟随刘公,在北京读中学(毕业于北京公立第四中学),在上海读大学(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因刘公、刘一无子,便将父亲过继为嗣子。1928年安葬祖父后,祖母刘一随父亲回到襄阳,一直由我父赡养。

(节选自《怀念祖父母刘公刘一》)

(杨立武朱家红辑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