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来赶大集

●何小琼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到了腊月,过年的氛围就一天比一天浓了。《隋书·礼仪表》中写道:“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替之意。”顾名思义,腊月有新旧交替和辞旧迎新之意。在腊月里,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频繁地赶集,购买物品准备过年。

我少年时,家住在一个小镇附近的山坡上。小镇三天一个集,每逢开集总能看到山间小道上或者公路上三三两两前往赶集的人。到了每年腊月,集市就比往常热闹许多,人们成群结队、摩肩接踵,大多数都在置办年货。那时,我和弟弟也经常跟着父母一起赶集。

我们经常还没走进集市,就已经拥挤得走不动了。父母不得不紧紧拉着我和弟弟的手,再三叮嘱不要走散。而我俩早就被路边摊上的各种糖果,和装在精美盆子里的蜜饯和瓜子、饼干吸引住了,虽然品种不多,但那诱人的香味飘散出来,总让人流口水。腊月里的人们是大方的,他们一手拿着塑料袋,一手大把大把将好吃的东西往袋子里装。老板娘忙着称重,忙着收钱,笑得合不拢嘴。母亲停下脚步,买了一些糖果和饼干后,我们继续向前走。我吃着刚买的糖果,嚼着味道酥脆的饼干,心满意足。

再往前走,就是卖新衣服的了,花花绿绿的衣服,让人眼花缭乱。衣服多是红色的,连围巾也是大红色,买衣服的人满脸喜悦,卖衣服的商家巧舌如簧。路过美发店,里面的人排队等着做头发、理发。那个年代年前流行烫发,理发店忙得不亦乐乎。走到卖小吃的摊位前时,香气扑面而来,我和弟弟又走不动道了。父亲要去购买年糕和汤圆,我俩拉着母亲在小吃摊吃了起来。

小吃摊上有炸年糕和冒着热气的小粽子,一盆刚炸好的麻球放在一边。麻球里面是花生和芝麻,有两个小孩正在吃麻球,吃得津津有味。其中,一个男孩高兴地说,要是月月是腊月就好了,这样就能经常吃麻球了。男孩的话,惹得几个大人哈哈大笑。母亲买好麻球后,拉着我俩去跟父亲会合。

集市上的人络绎不绝,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有的甚至拿着大喇叭招揽顾客。父亲手上提着刚买的东西,站在一家药店门前。我们会合后,接着就去买鞭炮和烟花,摊位上的烟花各种各样,有跳猫、孔雀开屏、一飞冲天、花开富贵等,种类繁多,让人买了这种,又想买那种。我们挑选了一些喜欢的烟花,父亲买了两挂一万响的鞭炮,准备在除夕晚上和初一早上燃放。

过年少不了年画和春联。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年画,大多是胖娃娃抱着大鲤鱼的,寓意年年有余、富贵有余,除此之外,还有送子观音图,寓意多子多福,购买的人也不少。当然也少不了门神年画(门画),门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过年时人们在大门上贴门画,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每年购买的门画都是秦琼和尉迟敬德,邻居家大门上也贴这二位。

小时候有一个被大家称为“三叔”的人,写得一手漂亮字,每年腊月,他总会在集市上为大家写春联。春联除了手写的,还有印制的,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广受欢迎。在我的印象中,“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等祈福祝愿类春联是人们最喜欢购买的。

年少时的腊月,就这么藏在我的记忆中。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如今,又有多少个腊月沉淀在了岁月长河中。那活在记忆里的热闹集市,那听到的叫卖声、看到的热闹景象,在腊月里似乎依然清晰如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