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江西73岁农妇扫墓,看到自己的墓碑,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往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革命年代,战火纷飞,无数英雄人物历经磨练、脱颖而出,有的成了开国元帅,有的成了一代名将。

也有的默默无闻,隐没于人海之中,而刘法玉便是后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外人看来,她身形矮小、面容朴素,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农妇,但在她的背后,却隐藏着波澜壮阔的革命经历和荡气回肠的战场记忆。

直到73岁那年,刘法玉的传奇人生才得以重见天日,并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1986年一座本不应该出现的墓碑,离奇的一幕,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往事。

那么,刘法玉到底是何许人也?她为革命做出过哪些贡献?她明明活着,为何会看见自己的墓碑?

祭拜亡夫,见到自己墓碑

1986年4月5日,正值清明时节,江西省兴国县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活泼的气息。

这天清晨,一列从河南驶向兴国县的火车在车站缓缓停下,随后,乘客渐次下车,其中赫然有一名颤颤巍巍的古稀老人。

只见她头发花白,腿脚已不方便,但仍旧精神矍铄,在一名年轻人的搀扶下慢慢走出车站,这名老人,正是刘法玉。

此行,刘法玉的目的地是位于兴国县的烈士陵园。

土地革命时期,兴国县是著名的老区,很多红军将士在此牺牲,刘法玉前来拜祭的,正是她故去多年的丈夫赖来发。

烈士陵园内墓碑众多,大量革命烈士在此安葬,刘法玉虽然腿脚不利索,但还是在家人的帮助下一列列地寻找。

终于,在一块墓碑前,刘法玉突然驻足,脸上悲伤的神色已经溢于言表,自然,这块墓碑下埋葬的,正是赖来发的遗体。

望着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刘法玉一言不发,但泪水很快便布满双颊,这一刻,距离丈夫牺牲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迟来的悼念,显得格外凝重。

突然,刘法玉将目光移向别处,原来,在赖来发墓碑旁,紧邻着的竟是写有自己名字的墓碑,上面还特意标注着“红军烈士刘法玉永垂不朽”几个大字。

见状,刘法玉情绪彻底失控,她的心中五味杂陈,忍不住痛哭起来。

半晌后,才转过头,对着家人感叹道:“我一直以为早就被人忘记了,没想到,国家一直记得我”。

然而,刘法玉的儿子反倒是一头雾水,他的亲生父亲并非赖来发,所以对赖来发的事迹也只是有所耳闻。

更加不清楚为何母亲的名字为何会出现在烈士墓碑之上,为了弄清楚真相,他立即找到当地民政局的工作人员。

听到这个消息后,工作人员不敢怠慢,立即层层上报,终于,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尘封已久的往事被徐徐揭开。

而刘法玉老人的传奇经历,也彻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贫苦出身,投身革命

1913年,刘法玉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刘家共育有7个儿女,刘法玉排行第六。

7岁那年,因为生活原因,父母将刘法玉送到同乡赖家,给其长子赖来发当童养媳,从此刘法玉再也没有回过娘家。

好在,赖家对刘法玉还算不错,尤其是赖来发,一直对她以礼相待,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法玉得以茁壮成长。

1927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彻底毁掉了大革命,共产党员惨遭逮捕、杀害,也被迫转移至农村,继续进行革命。

在此期间,兴国县爆发了几场反封建、反地主的暴动。

刘法玉虽然年仅14岁,但她从小便深受封建传统的荼毒,对地主恶霸更是痛恨不已。

所以很快便受到革命思想的感召,并顺利加入儿童团,开始闹起了革命。

1930年,革命活动愈演愈烈,经过三年的磨练,刘法玉也逐渐成熟。

在农会中,她开始独当一面,任妇女大队长一职,发动了很多妇女、儿童参加暴动,每次打土豪、分田地,她都走在最前线,深受当地贫苦农民的拥护。

值得一提的是,已成为革命者的刘法玉,本可以选择新式婚姻,结束自己和赖来发之间的封建关系,但她却选择与其相守,1932年还在组织的见证下完婚。

在刘法玉的言传身教下,赖来发也开始积极参加革命,夫妇二人都坚信,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推翻万恶的旧制度、旧社会是必由之路。

他们约定,要在革命的道路上相互扶持、携手并进。

就在结婚那年,他们一同加入了工农红军。

由于刘法玉心思细腻、处变不惊,她很快被组织安排前往赣闽边区的卫生部,负责伤员的救治工作,而赖来发则走上前线,夫妻二人,就此分别。

行军路上,偶遇彭司令

在后方的日子里,刘法玉行动敏捷、处事果断,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意,在她的护理下,伤员总是恢复得特别快。

一次,军队中物资受阻,药物紧缺,为了给战士们疗伤,刘法玉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深山采药,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她的卓越表现,上级自然看在眼里,没多久,刘法玉便被调往福建医院,接过更加严峻的任务。

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前线,还是争分夺秒的病房,刘法玉都坚守岗位,救下了一个又一个光荣负伤的将士。

1933年,刘法玉顺利入党,被调往彭德怀麾下的红三军团工作。

令她感到欣喜的是,丈夫赖来发也在这支部队,夫妻团聚之日,两人泪眼婆娑,但想到可以并肩战斗,刘法玉又不禁破涕为笑。

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刘法玉与赖来发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赖来发跟随战斗部队,与国军展开了激烈的火并,由于我军奉行游击战战术,经常把国军耍得团团转。

赖来发也趁着敌军军心动荡的时候,对其进行致命一击,多次击伤击毙敌人,也帮助两次反“围剿”取得了最终胜利。

而刘法玉的表现同样突出,她虽然很少参加战斗,但不管敌军炮火多么猛烈,她总能搀扶着伤员前进。

在她的带领下,诸多伤兵逃过了国军的狂轰滥炸,可以说,她为我军保存有生力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征开始后,刘法玉与赖来发再次分别,赖来发在队伍的前方,担任排头兵的角色,而刘法玉则继续跟在大部队后方,救治伤员、保障后勤。

一次,刘法玉搀着伤员前进,路上碰到了一名操着湖南口音的红军将领。

对方见二人行动缓慢,便笑着说道:“两位小同志,还是要加把劲啊,千万别掉队咯”。

刘法玉性格直爽,立即回应道:“也不见你来搭把手”。

那名红军将领见状立即下马,赶到刘法玉的另一侧,一起驾着伤员前进。

就这样,三人边走边聊,刘法玉爽朗地说起了救治伤员的工作,那名军人也耐心地听着。

直到黄昏时分,一名小将士从队伍后面赶了上来,一把接过了军人手中的缰绳,“彭司令,你快上马歇会儿,让我来扶这位同志吧”。

至此,刘法玉才意识到,原来眼前的军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彭德怀司令,她顿时心生敬意,革命的意志也更加坚定。

不幸丧夫,与部队失联

不久后,红三军团行至一处山谷,地形狭窄,紧挨着一条小河,谁也没想到,此处竟是国军部署已久的伏击地点。

见国民党派出了大量兵力前来围追堵截,红三军团立即摆开阵型,开始与敌军周旋。

很快,战斗便陷入僵持阶段。

我军占据高地后,国军不停上前冲击,而我军则坚守阵地,不给对方任何机会,击退了国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刘法玉处在队伍后方,没法冲上高地,便带着伤员在一个岩洞里躲藏,外面的枪炮声一直不断,持续了整晚。

等到第二天走出岩洞,刘法玉惊讶到无法说话——举目四望,只见地上遍布尸体,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军,但阵亡的红军士兵也并不少见。

为了取得胜利,大量战士不顾敌机轰炸,坚持外出作战,从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见状,刘法玉心情沉重,她一边招呼班里其他的女同志,一边查看死伤人员的状况。

就在她细心照料一位重伤战士时,噩耗却如晴天霹雳般传来,一名女战友仓皇地跑过来,牙齿打颤着说道:“赖……赖战士牺牲了”。

此刻,刘法玉的心情已经坠入谷底,脸上的神情也开始冻结,不过,她仍旧坚持为伤员完成了救治,随后才循着战友手指的方向,找到了丈夫的遗体。

刘法玉呆呆地站在遗体旁,先是低声啜泣,紧接着放声哀嚎,情急时甚至晕厥过去。

年轻的夫妇就此天人永别,在场的将士们,无不为之落泪。

太阳照常升起,革命仍需努力,动荡的战争年代,没有驻足停留的时间。

刘法玉只能在战斗的间隙里,慢慢从痛苦中走出,而她的工作表现,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1935年3月,她在贵州遭遇敌军偷袭,为了突围,她所在的部队连续行军几天几夜。

刘法玉的能力有口皆碑,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也注意到她,特意将其调往自己的部队,还将前往武汉取药的重任托付于她。

从贵州到武汉,路途凶险,敌军密布,即便是一支老练的游击队也未必可以顺利往返。

但刘法玉还是毅然接过重任,坚定地踏上了征程。

一路上,她巧妙伪装,骗过了大量敌军,终于抵达武汉,却没承想在医院取药时不慎暴露,惨遭国民党逮捕。

被关押的几个月内,不管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刘法玉始终一言不发,见她不肯泄露机密,国军便决定将其处决。

好在,运往郊区行刑途中,我军游击队及时赶到,刘法玉顺利逃脱,但却滚下了山崖,没能和游击队会合,从此再无踪影。

多年后人们才知道,刘法玉一直在寻找红军的下落。

可抗日战者和解放战争相继爆发,国内战火弥漫,刘法玉从武汉到河南,始终没能找到红军队伍。

无奈之下,她只好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停下脚步,等待红军的到来。

这一等,便是14年,直到1949年我军解放河南全境,刘法玉才等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天。

只可惜,她当时已经嫁于当地一名木匠,且身怀六甲,所以没有向解放军表明身份,而是选择隐姓埋名,默默度过了此后的数十载。

1986年,刘法玉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当她在电视中看到革命年代的记录时,不禁泪流满面,并要求儿子带自己前往兴国县家乡祭拜。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在兴国县烈士陵园内,刘法玉不仅找到了丈夫的墓葬,也看见了刻有自己名字的墓碑。

直到那一刻她彻底明白,国家始终没有忘记她,在她失踪后,组织上便将她纳入烈士名册,这才导致了这一“乌龙事件”的发生。

刘法玉的经历一经报道,很快便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为刘法玉改善了晚年的生活,国家的关怀彰显无遗。

此外,很多人慕名前来探望,其中还包括刘法玉当年的战友们,她们千里迢迢,从北京远道而来,前往刘法玉家中。

望着昔日的老战友们,刘法玉再度喜极而泣,数十年前的戎马生涯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

结语

刘法玉的晚年,过得幸福而安详,她的大儿子在兴国县政府工作,而其他的孩子也都在各大单位、工厂,默默地为国家贡献着。

刘法玉虽然享受着悠闲的退休生活,但心中同样牵挂着国家,每次谈到政府给予的补贴。

她总是不好意思地说道:“那么战友为革命牺牲了,我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拿国家的补助,真的受之有愧”。

正因如此,她对家人的要求更加严格,在她的教导下,70多人的大家族,始终各司其职,为人民服务,从无一句怨言。

这位历经淬炼的革命老兵,值得无尚的荣誉与崇高的敬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