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期,
台湾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一时间与
韩国、香港、新加坡
并称为
“
亚洲四小龙”。
遥想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目光所及之处均是绵延不绝的农田,丝毫没有工业化、现代化的踪迹。
那么,从
1949年
的
一片狼藉
到步入
工业化社会、实现经济腾飞,
台湾究竟做对了什么?
从一片狼藉到“亚洲四小龙”
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再次折戟,大势已去的蒋介石不得不思考起未来退路。
彼时,国民党的后撤之路有台湾岛、海南岛、川渝地区,深思熟虑之下,
蒋介石决定东渡台湾海峡,在宝岛台湾与共产党形成对峙之势,以期未来重返大陆。
选择退守台湾有诸多利处:
解放军没有海军部队,短时间内无法追击过来;
共产党在台湾活动的地下党员很少,方便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不过台湾也存在不少弊端,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严重滞后。
自古以来,
台湾一直是一个以
农业为主导产业
的地区,
小农经济
养活了绝大部分台湾百姓。
可这种脆弱的经济模式一旦遭遇天灾人祸,立刻就会迎来毁灭性的打击。
不幸的是,
自从甲午中日战争过后,台湾岛就一直饱受战火的摧残和殖民者的掠夺。
在战火的洗礼下,台湾的农业发展出现了不可逆的损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战乱来临之前,
台湾每年的水稻生产能够达到
140万吨。
然而,当
国民党政府到达台湾后,
产量已经锐减到了
80多万吨。
这样的粮食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台湾人民的基本口粮,更不用谈经济发展。
当国民党大军到来后,台湾岛原本的600万人口激增到了812万人。
人口增加带来的物质生活需求随之上升,这显然是台湾岛的生产无法满足的,很多老百姓一度陷入了极度贫困状态。
国民党政府抵临台湾后,蒋介石一心忙于巩固蒋氏家族政治地位,根本无暇顾及台湾的经济生产。
不光如此,政治上的动荡甚至进一步影响到了台湾的经济发展。
由于通货膨胀,台湾的物价居高不下
,老百姓的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50多倍。
然而,就是在这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
台湾岛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从一片废墟中崛起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与新加坡、韩国、香港并称“亚洲四小龙”。
或许数据上的对比,更能凸显台湾这几十年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
台湾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仅为
12亿美元,
2003年
这一数字却飙升到了
2956亿美元。
这五十年间,台湾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1%。
民生方面,台湾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50年代
的
150美元,
跃升至
2000年
的
14908美元。
通货膨胀、物价起伏不定稳定也早已得到根治,随着一个个大都市的崛起和一片片工业区的兴建,台湾逐渐步入了工业化社会。
相较于蒋介石政府刚刚到来之时,台湾可谓是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
那么,
在寻求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台湾做对了什么?
原有的经济基础
首先,
台湾之所以能实现经济腾飞,与其原有的社会生产基础脱不开关系。
清政府在甲午海战战败后,将台湾割让给倭寇。
而后五十年间,台湾一直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
不过由于战争和生产需要,日本人还是把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带到了台湾。
尤其是
全面侵华时期,
日本人将台湾岛作为进犯中国大陆的跳板,在台湾
大肆修建工业、电力、交通等设施。
虽说日本人一开始的动机不纯,可从实际结果来看,日本的建设和投资的确成为了台湾后来快速发展的工业基础。
国民党从日本人手中收复台湾时,接收了
775家规模庞大的企业。
这些企业多少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可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牢不可破。
七百多家企业中的大多数实现了公营,它们是后来台湾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
蒋介石从大陆撤离时裹挟了大量资金、贵重物品,
这是蒋氏政权得以在台湾生根发芽的重要来源。
早在1948年11月,国民党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就奉蒋介石的命令,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500箱文物运到了台湾。
同时,
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图书馆的机构的重要文物、资料、图书被尽数搬到了开往台湾的军舰上。
据统计,共有玉器、字画、瓷器1424箱、历史文献204箱,
共计
23万件
颇具价值的文物被运到台湾,这些宝物成为了现如今台北故宫的镇院之宝。
工业设施、人才,这些关乎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也被蒋介石裹挟至台湾。
上海解放的前几个月,从这里运走的机器设备物资就装满了1500艘船。
当然,蒋介石从大陆带走最多的还要数金银财宝。
1949年1月10日,蒋经国遵照父亲的命令找到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要求其立刻将库存所有
黄金、白银、美钞
运到台湾。
当时的国民政府库存黄金约有
80万两、
美元外汇储量超过
7000万,
加上白银、贵金属、其他国家外汇,
共计5亿美元。
掌管国民经济的孔宋两家,将国民政府的资金一部分运到了台湾,另一部分输送到了美国的花旗银行。
台湾现如今最大的一百家企业中,基本都是靠着从大陆带过去的资金发展起来的。
所以,当国民党败退台湾后,
尽管面临的是一片荒芜,
但其已经具备了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基础。
当然,能够在短短二三十年内成长为亚洲四小龙,这与外部大环境的支持,以及台湾当局的正确战略决策脱不开关系。
内外部合力的结果
外部因素上,
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
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段黄金发展期,台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因此获益。
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亟需大批熟练、有知识、有技能的复杂劳动力,发达国家就业人口中的白领比例上升,蓝领工人减少。
如此一来,工人们的工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工资成本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遭到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
发达国家不得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大批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被转移至经济发展一般的地区,
台湾就是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区之一。
这些企业为台湾人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是台湾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
当然,来自
美国的援助
也是台湾走向富有的一大助力。
1951-1965十几年时间里,美国就向台湾输送了14.82亿美元。
这笔钱对台湾经济最大的帮助是缓解财政赤字、抑制通货膨胀,帮助台湾走出了最初的困境。
同时,
美
国等西方国家对台湾的扶持形式还有
军事援助、低利贷款、工业投资等。
据统计,蒋介石逃离台湾后的30年间,
来自西方世界的各种援助总价值超过
200亿美元
。
此外,五六十年代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也给台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大批来自美国的军贸订单如同雪花一样飘向了台湾,
这对台湾的制造业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其工业品年出口增长率飙升到了惊人的34%。
内部条件方面,台湾首先选对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次序。
在大批台湾经济学家的建议下,台湾当局并没有孤注一掷优先发展亟需的工业经济,而是选择了发展中求稳定的策略,即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的次序。
五十年代,
台湾进行了土地改革。
在
“公地放领”、“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
政策的支持下,台湾农民获得了土地,且劳作积极性有了很大提升。
1950-1960十年间,
台湾的农业产值以
每年5%的速度
逐年递增,
稻米
产量达到了
每年200万吨以
上的产量。
农业的复苏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和资金,
六十年代开始,
轻工业
成为了台湾的经济发展重心。
纺织、食品、塑料等
传统行业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新兴电子、电器等消费品工业
也形成规模,台湾的轻工业迎来鼎盛时期,年产值增长率达到18.5%。
台湾重工业的发展出现在七八十年代,
这一时期台湾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和技术。
根据当下国际经济环境,台湾制定了“六年经济建设计划”。
而后几年间,
台湾建立了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集群,
同时开始涉足能源、金属、高级精密机械、电子工业。
至70年代末期,重工业在台湾经济中的比重已达40%。
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策略适时进行改革,是台湾经济复苏的另一大内因。
与五十年代初期土地改革并行的还有
货币改革,
当时台湾当局为了
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开始实行高利率存款政策,加强外汇管理、建立货币信誉。
从成效来看,货币政策确实取得了良好预期。
第二次经济改革发生于五六十年代,台湾开始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试图通过局部开放、自由化实现外汇贸易改革。
1958年,台湾原本的多元复式汇率更改为固定统一汇率,台币价位逐渐趋于稳定、合理,这次改革对台湾后来的进出口贸易奠定了良好的货币基础。
除此之外,
将台湾岛内经济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的策略,
是台湾打破经济桎梏的关键。
台湾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天然屏障,倘若仅仅凭借自身力量发展势必无法长久。
台湾当局也早早的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从
1964年开始,
国民党政府提出了
“出口扩张”
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试图
利用海运便利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引进国外先进资金、技术,
在台湾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依靠外资、外贸、进出口,带动整个经济的循环发展。
此举直接解决了台湾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提高了其经济上限。
当然,台湾经济崛起的二三十年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妥善处理,正是保持其经济长盛不衰的原因。
困境中谋求出路
台湾地区的相对贫瘠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注定其发展存在一个
致命缺陷,
那就是
十分依赖国际市场,
无论是
原料、技术,
还是
产品、市场。
台湾48%的产品最终都流向了美国,造成的结果就是经济严重受制于美国。
工商界对此有一句很贴切的形容:“美国市场只要打个喷嚏,台湾就会感冒。”
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也给台湾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阻碍。
70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威胁到了西方国家稳定的经济结构,为了尽快走出困境、转嫁危机,一些国家开始加强本国贸易保护。
美国在这一时期就频繁利用
反倾销法、抵消关税法、限制进口等
方式维护本国市场,台湾的外向型经济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打击。
此外,随着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愈发突出,
台湾的
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这也对其产业结构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为解决经济上的困境,台湾一直在尝试解决方法。
针对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情况,
台湾开始将贸易重点区域
拓展至欧洲、日本,
同时
加强与亚洲、东欧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
尤其是临近东南亚地区,台湾财政部门专门拨付出一大笔资金,专门为经营台湾商品的侨商提供优惠信贷。
至于产业结构上的困境,台湾同样也在积极促进工业升级。
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后,台湾
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自己转而发展
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1982年,台湾“策略性工业发展执行委员会”成立,确定了电子、机械、信息为三大策略性工业发展方向,并从中挑选出170余项颇具前景的工业产品。
再者,台湾在持续扩大出口、刺激投资。
为了在相对疲软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解决本地区投资者投资意向低落的问题,
台湾当局持续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民间资本投资意愿,并将投资盈利所得税降低了10%。
此举降低了台湾民间的储蓄意愿,缓解了通货膨胀压力。
另外,外国人、华侨对台湾的投资也被进一步放宽,投资范围持续放开。
从一片荒芜走向富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想要将经济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似乎更难。
台湾之所以能够长时间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与其困境中不断谋求出路、寻求解决办法脱不开关系。
结语
台湾能够实现经济崛起,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这
其中既有台湾人民的努力,也有来自外界的援助。
当然,台湾的发展也少不了来自大陆的支持。
实际上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两岸之间的经济往来就变得愈发密切,大陆成为了台湾地区的重要市场。
从
1981年到2021年,
两岸贸易额翻了713倍。
为了台湾地区的发展,
大陆颁布了一系列惠台政策,两岸人民和企业因此受益。
编辑:severn
责编: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