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城乡发展大潮中,富春镇的振森家庭农场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这里,生态养殖与果树种植相结合,孕育出了一个年收入十万至二十万元的致富故事。
走进鄄城县富春镇的振森家庭农场,眼前的场景令人惊叹:1000多只泰州鹅和600多只柴鸡在农场主人妙明振的悉心照料下,安然而悠闲地啄食和嬉戏。明媚的阳光洒在满是梨树的果园里,鹅和鸡们吃饱后慢悠悠地跑到树下晒太阳。这片果园不仅种植了山农酥梨,还巧妙地利用生态养殖的理念,打造出一种绿色循环的富饶空间。
妙明振带着信心和憧憬,向我们介绍他的养殖秘诀:“我们在果园内散养的鹅主要吃树下的草,还有我们种植的蔬菜,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这样的放养方式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果园中的杂草问题。而鹅粪则被充分利用,成为梨树的优质肥料,极大地提升了果树的生长效果。
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中,鹅和鸡们茁壮成长,肉质鲜美,产蛋速度也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而明显提高。农场主要的经济来源来自于柴鸡蛋与鹅蛋,同时还会销售一定量的肉鹅与肉鸡。这样的复合经营模式,让振森家庭农场的年收入达到了令人瞩目的十万至二十万元。
“我们的农场是一个共同努力的地方。”曹守田,来自红庙屯村的村民,开心地说。“我在这里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聊天,这里的气氛特别好。” 这种和谐的劳动关系,正是振森家庭农场的另一大亮点。
为了提升自家的发展水平,妙明振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积极参与富春镇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借助网络平台来了解更先进的种养技术。他的努力为农场注入了生机,全农场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小规模扩大到如今的1000多亩,合作社的年轻面貌正在成型。
富春镇的这个家庭农场,如今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其采用了“果林—草—鹅”的创新养殖模式。这种现代养殖技术与传统的散养模式相结合,形成了林下放养、相互促进的生动实践,完美地实现了资源共享、经济共赢。
从自然法则出发,农场利用生态循环,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有效维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果园里的杂草和虫害被鹅消灭,鹅粪则成为了梨树的拜金,形成了闭环经济的良性循环。
振森家庭农场的成功更是向我们展现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结合的可能性。在这个模式的背后,是妙明振与村民们勤劳、智慧和真诚的努力。他们通过探索,创造出了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新模式,开创了以生态养殖为基础的新商机。
在未来,妙明振已经计划提升家庭农场的规模,发展更多适合本地生长的水果品种,期望通过科技与传统相结合,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形成集体致富的良好局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像富春镇这样的小农场无疑在全国范围内为更多的农村发展树立了榜样。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地方能够借鉴这种模式,实现绿色生态与农村经济的双赢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