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短短77年,光皇帝就有56个,绝大多数皇帝,知道他们的人不多,但是有一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儿皇帝”创始人,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提到这个人,历来,人们都是鄙视的态度,因为他不仅向契丹称臣,还称呼比自己小11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己甘愿“儿皇帝”。不仅如此,它还割让了幽云十六州,这一做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恶劣,直接导致黄河以北、以东的土地几乎无险可守,为后来四百余年间,北方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这个人很奇怪,它在称帝前后,完全是两个人。称帝之前,骁勇善战,多智多谋,忠心护主,称帝后,为了一己之利,不惜卖主求荣,不畏遭人唾弃,在“儿皇帝”的道路上,竟然能有始有终,也是够令人费解的。
石敬瑭,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què]、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代。汉朝灭亡后,其祖上流浪漂泊在西部地区,定居甘州(今甘肃张掖)。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生于太原,家里排行老二,从小沉默寡言,好读兵书,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时任代州刺史李嗣源(晋王李克用之养子)很赏识石敬瑭,将其招为女婿。并让其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视为心腹。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李存勖(晋王李克用之子)与后梁大将刘鄩[xún]对阵交战,刘鄩趁李存勖还没列好队,就发起攻击,情势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领十几名亲兵,杀入敌阵,左冲右突,遏制住了敌人的攻势,为李存勖撤退赢取了时间。事后,李存勖大赞石敬瑭勇猛威武。从此,石敬瑭声名远扬。
石敬瑭不止一次救过他的岳父李嗣源。有一次,李嗣源中了敌人刘鄩的埋伏,危急时刻,石敬瑭挺身挥剑,来回辗转苦斗,奔跑数十里,率军殿后,拼死掩护李嗣源撤退,才得以领兵突出重围。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在胡卢套作战,李嗣源军队逐渐败退,石敬瑭迎着敌军精锐,拔出长剑,杀开血道,用身体保护李嗣源撤退,敌人干望着他,无人敢上前阻击。
后来,李存勖称帝,派李嗣源率军渡过黄河,孤军深入,袭取郓州。石敬瑭亲率50名骑兵,趁敌人没发现,突袭城内,身中数刀,仍指挥兵士布阵,坚持到后续骑兵不断到来,最终占据了郓城。接着平定汴水,灭掉了后梁宗室,促成李嗣源建立不朽的功绩。
同光四年(926年),后唐赵在礼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前去镇压。谁成想,半路上李嗣源部下也兵变了,这次兵变,是其部下请求李嗣源在河北称帝。李嗣源对李存勖并没二心,想回去向李存勖说明情况,石敬瑭极力反对他这样做,他说你回去,李存勖也不会相信你了,不如趁势迅速南下,占领汴州(开封)。这事走漏了风声,传到了李存勖那里,李存勖随后也派兵跟了过来。当李嗣源占领汴州后,李存勖也率兵赶到,在城下,不少李存勖的部队哗变,投靠了李嗣源。因为李存勖后期,沉湎于声色,重用伶人宦官,横征暴敛,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不久,李存勖就遇内乱而死。李嗣源随后进入洛阳,登上帝位(为后唐第二位皇帝)。石敬瑭被封为“兴复功臣”。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二月,李嗣源病死后,石敬瑭听到消息,如丧考妣,悲痛不止。次年,李嗣源之子李从厚继位。李嗣源养子李从珂不满,发动政变,并劝降了李从厚派去镇压他的将士,杀向洛阳。李从厚出逃洛阳,路上遇到了石敬瑭,怪石敬瑭没保他,于是双方短兵相接,最终,石敬瑭杀死了李从厚的所有随从,并将李从厚交给了李从珂请功。后来,李从珂杀死了李从厚。李从珂继位。
虽然石敬瑭帮助了李从珂坐上了皇帝位,但是李从珂并不信任石敬瑭,甚至将其看成最大威胁。这一点,石敬瑭也明白,甚至很害怕,并且日渐消瘦,不像个人样。石敬瑭妻子去求曹太后(石敬瑭妻子亲妈),让曹太后劝一下李从珂。李从珂虽然不是曹太后亲生,但是从小照顾有加,如同亲生,看到石敬瑭病恹恹的,难以构成什么威胁,就做个人情,放石敬瑭回到了河东。没想到这次竟是纵虎归山,后唐亡于他手。
放走石敬瑭没多久,李从珂就后悔了,对石敬瑭的疑心更重了。本来石敬瑭是马步兵总管的职务,掌握兵权,但是李从珂为了解除石敬瑭的兵权,将其调任为郓州节度使,并催促其尽快上任。这下,石敬瑭更害怕,他一方面加紧做军事准备,另一方面积极与契丹联络。时机成熟后,石敬瑭开始向李从珂摊牌,理由是,李从珂是养子,没资格继承皇位,应该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这个直接激怒了李从珂。李从珂下令罢免石敬瑭所有职务,并派兵讨伐。
石敬瑭虽有准备,但见兵临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开始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在得到契丹的帮助后,大败后唐军队。不久,石敬瑭与契丹再次联手出兵,进攻洛阳,李从珂兵败自焚而死。
石敬瑭对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对契丹的所作所为,令很多人不耻,很快藩镇频繁造反,部下离心。侍卫将军杨光远尤其反感石敬瑭这一点,杨光远手握重兵,石敬瑭也敬他三分,常屈意服从之。
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人,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
天福七年(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
纵观石敬瑭的一生,前半生可谓是骁勇善战,智勇双全,忠义无俩。然后,在经历战乱时代,尔虞我诈,风云诡变后,开始骄奢淫逸,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这种转变,真令人摸不清头脑。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很多人成功后,就忘了初心,失去了进取精神,最后停滞不前,甚至一败涂地。在各方势力粉末登场的五代十国,石敬瑭这种前后大转变的人,还真不少,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等等。这也是这些人快速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夺权方式,跟五代十国这些帝王差不多,但是称帝后的表现,却完全不同,这也是北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关于赵匡胤,后面会专门解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