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的情史:为逃婚来北京,初恋因她横死,27岁登报向鲁迅示爱

许广平

1925年,《国民新报》上刊登了一篇大胆热烈的告白信,取名为《同行者》,寓意为同伴而行、相携一生,写信者正是许广平。

这封光明磊落的告白信,字里行间满是爱意,仔细一看署名者表白的对象竟然是鼎鼎大名的鲁迅先生。

我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单从这句话就能看出,许广平是一个自信果敢的人,认定了一件事就不会因为流言蜚语而轻言放弃。

街头巷尾的人交头接耳,都想知道信件的许广平是何方神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际遇,才造就出这么一个勇敢追爱的少女。

许广平

又是什么样的人间冷漠,横亘在了许广平和鲁迅之间。

许广平的童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缺爱。

祖父许应骙官拜浙江巡抚,据传言慈禧太后曾称他为干儿子。身为朝廷宠臣的许应骙娶了无数美娇娘,生了个子孙满堂。

有这样一位祖父,许家在广东的地位不能算是只手遮天,也可算是富甲一方。

可是许应骙有这么多孩子,再加上民国时期的嫡庶观念还未消除,庶出儿子根本入不了祖父的眼,庶出生的女儿更是不受待见。

许应骙

许广平的父亲许炳枟就是庶出儿子,不仅得不到祖父宠爱,还得不到功名利禄,只是个闲来无事就念念诗的无用文人。

家里的兄弟不是当官就是参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出谋划策,掌权一方。许炳枟在高官厚禄的兄弟之间,根本得不到家族的重视。

一个缺爱的父亲,又如何会去爱自己的孩子。

许广平刚出生就遭到父亲的冷眼,原因是她从娘胎里出来后不哭不闹,古人一般把这种异象定义为不祥之兆,或许会克死家人。

在那个迷信盛行的年代,没有人会深究这个观念的错误与否。

许广平

许炳枟受过西式教育,见过有识之士力求打破封建腐朽观念,但他受到封建迷信思想荼毒过久,看到不哭的许广平心中难免不快。

许广平出生后没多久,许炳枟就在三朝宴上酩酊大醉,开玩笑般为她许下了娃娃亲,好像竭尽全力要把这个灾星推至门外。

要是像小说中的上错花轿嫁对郎,一个失误造就一对恩爱夫妻也能平添一段佳话,可是现实永远不是小说。

父亲把许广平许给了一户姓马的乡绅,马家的儿子长大后无恶不作,是远近闻名的浪荡子,许广平要是嫁过去必定一生受辱。

许炳枟知道马家儿子不堪大用,但在面子和庶女之间,他果断地选择了面子,大丈夫最不能要的就是失信于人。

虽然得不到父亲的宠爱,但许广平好歹是名门世家的小姐,出于家族联姻的考虑,她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开阔自己的眼界。

许广平

许家让许广平接受教育,好培养出扩充家族势力的棋子,没想到恰恰是西式教育让许广平誓要逃离家族束缚。

面子对许广平来说就是笑话,她要的是自由,她要的是从世人的舆论压力中冲出一条路来,这条路必将光明璀璨。

到了许广平要嫁人的年纪,马家人频繁上门提亲。

许广平色厉内荏,她知道退亲一事,必须由父亲亲自出面才行,可是每次与父亲提起,父亲总会果断拒绝。

父亲的冷漠让许广平伤透了心,她从那时发现只有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真的算数,于是她亲自到马家退掉这桩荒唐婚事。

许炳枟过世后,许广平的哥哥弟弟都分到了家产,却没有给她留下任何遗产,好在她眼疾手快取下了父亲书房中的名画,拿去典当。

父亲死后,马家人依旧不死心,拿着一纸婚书强行要娶许广平为妻,许广平被逼无奈,只好拿着典当而来的钱跑到天津躲避。

来到天津,一方面是为逃,一方面是为学。

许广平

许广平自幼天资聪颖,在不受宠的庶出小姐中独树一帜,轻松考进了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在学校中的许广平,拼命汲取着文字中的馨香。谁知道,马家儿子找到了许广平的去处,经常写信来骚扰她,向她索要钱财。

没过多久,许广平就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再次从马家儿子的骚扰中逃离。

来到北京,许广平经常参加各种同乡会,试图寻找趣味相投的友人,渴望在茫茫人海中获得一缕慰藉。

最终许广平寻得一位友人,亦是她的初恋。

许广平

许广平的初恋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失爱。

李小辉的原生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和睦,给予了他无数宠爱,这些宠爱是许广平在冰冷的许家无法体会到的温暖。

一个被人宠爱的孩子,怎会不懂得推己及人,李小辉在和许广平的相处中,对她关怀备至,嘘寒问暖。

往事暗淡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正如李小辉中的辉字一样,亦是光明灿烂之意,指向了两人光明的未来。

许广平满心欢喜,她以为自己童年缺失的爱意,可以由初恋慢慢填满,可惜天不遂人愿。

许广平

许广平有一个至亲好友常瑞麟,两个人关系甚笃。许广平经常借住在常瑞麟家中,与她的两个妹妹有一定的交情。

冬日的某一天,常瑞麟的两个妹妹突然生了病,两个人浑身发烫、喉咙肿痛,寻到个平常大夫看了看说是普通感冒。

许广平听说此事,更加频繁地出入常家,帮忙照顾二姐妹。

照顾了几日,许广平病倒了,同样是浑身发烫、喉咙肿痛。许广平以为是照顾病人身心疲惫,一不小心也患上了感冒。

李小辉得知许广平生病,马不停蹄从北京大学跑到许广平的住处,看到病恹恹的许广平,他的心中充满了怜爱。

从北京大学到许广平的住处,两地之间布满了李小辉的脚印,他除了学习就是去照顾生病的许广平,还经常带礼物和水果。

看到生病的许广平喉咙肿痛,李晓辉听说青果最是润喉,于是就带来给许广平吃,希望她早日康复,能再次与之一起畅谈人生。

喉咙肿痛的许广平自然是说不出一句话,从喉咙中挤出的几句,也不过是希望李小辉能休息一下,不要因为照顾病人忘记体恤自己。

战乱频繁,李小辉打算半年后从北京大学毕业就前往法国留学,每日都用心温读功课,常常点灯夜读,不知累是何物。

爱人生病,李小辉就连读书的心情也没有了,更别说是休息了。

许广平

如果李小辉赴法留学,那下次再见许广平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他想挤出更多的时间和许广平待在一起。

常瑞麟的父亲发现自家女儿连着病了好几日,吃药也不见好,心中慢慢升腾起狐疑。

他想来是中医糊涂诊治,根本不是寻常感冒,于是找了一个靠谱的西医,让他来瞧瞧自己的女儿究竟生了什么病。

医生瞧过,直呼常家人命大,常家二姐妹得的可是传染性极强的猩红热,还好家里人都没什么大碍。

常瑞麟一听,立马想到许广平,她因为感冒没有再来常家,仔细一想肯定是被传染上了猩红热。

许广平

想到此处,常瑞麟立马喊上父亲要去看看许广平。两人到的时候,许广平已经喉咙充血,上面布满了出血点。

西医救治一番,许广平才经此一难,幸而不死。

从病痛中醒来,许广平最先问的就是李小辉现在在哪,他经常来照顾自己,怕不是也被传染上了猩红热。

周围的人支支吾吾,都说李小辉已经治好了,让许广平好生休息,不要过于费心劳神,等到病好了再去看李小辉。

听到爱人没事,许广平终于舒了一口气。

正月十九的晚上,许广平如往常般来到常瑞麟家中居住,和三姐妹一起说说笑笑,好不快活。

许广平

看到这种场景,许广平下意识就想到了经常带自己出去游玩,和自己说说笑笑的李小辉,于是就和常家三姐妹说起了他。

常瑞麟的一个妹妹不知道大家都瞒着许广平,安慰许广平,斯人已逝,勿再暗自心神不安。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还有半年就要从北大毕业,从此道路光明畅达的李小辉,如今竟已经被深埋晦暗无光的地下。

许广平泣不成声,如果不是自己的缘故,李小辉也不会染上猩红热,而自己却因为幼年缺爱并未对他倾心相付。

如若不然,许广平不会在李小辉去世数日,才从别人最终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她决定从此以后要把爱意倾囊相付。

许广平

爱人没了,许广平就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再次返回北师大学校上课,讲课的老师却换了一个人。

这个人个头不高,衣服上满是补丁,脸上胡子拉碴,上课的学生都笑称他是个乞丐,唯独许广平对这个讲课老师暗生情愫。

许广平的讲课老师就是鲁迅,鲁迅先生不拘小节,满腹经纶,饱读诗书,但并不被旧时封建观念束缚,讲起话来生动活泼。

许广平的婚姻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追爱。

听着鲁迅先生侃侃而谈,许广平渐渐被他渊博的学识所吸引。正如文人自己讲的一样,不需要一身金马鞍,浑身都是书香气。

鲁迅

每日,许广平都会坐在第一排听课,穿着不考究,甚至可以用破烂来形容的鲁迅,凭借文人的气概和胆识,赢得了许广平的倾心相付。

1925年,为了反抗北洋政府对教育界的干涉,许广平联合自治会骨干,联名请愿要求罢免北师大校长杨荫榆。

北洋政府容不下这些冒出来的刺头,对许广平等人展开了迫害。

不知如何是好的许广平,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鲁迅。鲁迅先生一定能理解自己,抱着这种想法,许广平写下了第一封寄给鲁迅的信。

许广平用受教的小学生为名,告诉鲁迅自己是谁,向他讲明自己对杨荫榆的看法,希望鲁迅能够站出来一同反抗。

鲁迅

鲁迅的工资不低,但他却穿得如此褴褛,这是因为他经常用钱来资助他人,听到许广平的求救,鲁迅又一次挺身而出。

在这次反抗杨荫榆的活动中,许广平和鲁迅的交往日益密切,两人用书信来往,而信是最好的传情信物。

来往的信件总是走得很慢,慢到能让彼此了解对方的爱意。

信中还是一如既往探讨社会问题,但慢慢也加入一些关心对方生活的话语,语气逐渐升温。

最终,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杨荫榆的职务,但是许广平再也不能在北师大继续上课了。

没有住所容纳许广平,鲁迅立即伸出援手,让她住在自己的家里。

鲁迅和许广平

鲁迅在北京的家不大不小,身处胡同之中安谧祥和,有书房和卧室,还有鲁迅的妻子朱安。

朱安是鲁迅的母亲强行要鲁迅娶的,二人并无夫妻之实,只是为了朱安能不被诟病,保留了夫妻的名义。

相较于听话懂事,养在闺房里裹小脚的朱安,许广平这种新时代女性充满了胆魄,不甘愿遭受旧式婚姻的压迫。

许广平看到无法回复自己爱意,不敢面对婚姻的鲁迅,她毅然决然登报告白,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有多爱鲁迅。

这一年她27岁,鲁迅44岁。

报纸上赫然写着这么一段话:“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不相干。”

朱安和鲁迅的母亲

鲁迅的爱意无处躲藏,他最终在一个暖光密布的书房中,坐在书桌旁的椅子上,大胆抓住了自己的爱人许广平。

许广平和鲁迅开启了同居生活,尽管时局动荡,鲁迅还是会扣除买书的钱,千省万省拿来和许广平一起外出游玩。

不能见面的日子,鲁迅就继续省钱,拿出钱每日写信寄给许广平,还总是要亲自送到邮局,他以为这样信件就能快点到达爱人手中。

1927年10月,许广平和鲁迅为了躲避迫害,一同来到上海居住。

1929年,鲁迅的长子周海婴降世,二人满是欣喜雀跃,一向不爱花钱的鲁迅还特意买来了一个松树盆景,寓意长寿安康。

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许广平和鲁迅就开始整理二人的书信,一封封细算下来居然有134封,两人决定出版一本书《两地书》。

从书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相濡以沫,相伴10年的生活写照。

许广平到了上海之后,一双写诗的葱葱玉手,为了鲁迅,成为了洗衣煲汤的粗糙之手。

为了尽心照顾鲁迅,许广平慢慢变成了衣衫褴褛的人,鲁迅的着装变得妥帖,两个人可以说是交换过来了。

鲁迅去世时,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写书时,许广平执意要把两人的关系写成同居,想及此处,对许广平充满无限眷恋和不舍。

许广平知道会有分别的一天,毕竟鲁迅比她大了将近二十岁,但是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时,泪水还是决了堤,好像永远不会流尽。

许广平与萧红、萧军在鲁迅墓前留影

鲁迅叮嘱许广平好好生活,忘记自己。

一句浅显易懂的话,许广平偏偏不愿意懂,她的满腔爱意都给了鲁迅,她已经没有力气再去爱上别人了,这一生恐怕都要想着鲁迅。

自从鲁迅去世,许广平就成为了鲁迅的替身,整理出版书籍,寄钱给鲁迅的母亲和他的妻子朱安。

1941年,没有再嫁的许广平,顶着鲁迅遗孀的名号被特务抓进监狱,折磨了两个月,再出来时许广平几乎无法行走。

缺爱的许广平被初恋用爱意填满,和鲁迅两人双向奔赴,互诉情爱,幸得一子还在人世间等着许广平去爱,从狱中出来的她心向光明。

许广平和儿子

1968年,70岁的许广平已经人到暮年,垂垂老矣。鲁迅去世,她留在人间照顾儿子,如今她终于可以安心去永伴鲁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