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那些年:老舍笔下的年味记忆

大家好,欢迎收听闪电夜读,我是牟平区融媒主播王卫萍。今晚,我们将一起走进老舍的散文《过年》,感受那份温暖与怀旧。年,象征着团圆,承载着我们对幸福的向往。在喧嚣的都市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那些单纯的年味,而老舍恰好用他的文字,把这种思绪串连了起来。

当我打开窗帘,透过清晨的阳光向外望去,发现外面的世界已被层层白雪覆盖,宛如一幅宁静的画卷。我总是喜欢这样的冬天,尤其是在过年之际,白雪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还带来了年节的气氛。虽然今年的雪似乎下得不算多,但它依旧提醒着我们: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佳节。年,早已在心中注入了乡愁,而那乡愁就是来自我在农村的童年时光。

想起家乡的腊月,年味愈发浓烈。那时,村里的供销社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家都在精心挑选丰盛的年货。那些绚丽的年画,是我记忆中的色彩,厚厚的纸张上透出的油墨香气,仿佛为这片刻增添了一丝神奇。北方的腊八是寒冷的象征,然而也是春节即将到来的前奏。每当晨曦微露,我便无法再入睡,心中充满了对过年的期待。

村里的老一辈总爱用那首童谣鼓励孩子们:“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过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朋友们总是欢声笑语,追逐在田野间。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过年意味着更多美味的肉菜。虽然并非每家都有年猪,但每当听到有家在杀猪,我总迫不及待地想去凑热闹。那时,孩子们并不奢求多少肉,而是享受那种热闹的气氛和人情味。

在除夕的几天前,我的母亲就开始为年夜饭忙碌。她总是蒸年糕、蒸馒头,前一天要用大锅慢慢烀肉,而我则会在锅台附近守候,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冒出香气的锅。饥肠辘辘的我,忍不住想趁机尝一口。母亲好像早已看穿我的心思,常常掀开锅盖,给我一小块肉,那一瞬间的美味,成了我童年难忘的味道。

年味中必不可少的还有对联。那时的对联与现今大有不同,都是用红纸请人书写的。在我们村里,父亲的书法让他成为了求写对联的焦点,前来请他写对联的人排成了长队。看着父亲那娴熟的手法,我忍不住想象着大红的对联贴上墙后,年味便随之而来。

小时候,我总期待能穿上新衣服。除夕前夜,我会在床边翻看新衣,那份期待与兴奋久久萦绕。洗净小脚,摆好新鞋新袜,梦里都充满了新年的喜悦。除夕也叫年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在那个年代,过年是见到人们脸上最温暖的笑容的时光。

除夕早上,鞭炮的声响让我从梦中惊醒,父亲总会在耳边轻声唤我:“快起床吧,过年了!”于是我们穿上新衣,匆匆跑出去放鞭炮,享受着欢笑的氛围,而丰盛的年夜饭则在等待着我们。饺子,象征着团圆,那一刻,全家围坐在一起,互道祝福。在年夜饭中,饺子里偶尔还会放入一枚硬币,这象征着新年的好运。而年夜饭后,守岁则是我们传统的习俗,那一晚的团圆,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一刻。

随着夜幕降临,村边传来的欢快的锣鼓声,意味着大秧歌开始拜年。在那样的时光里,互相拜年、串门,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过年的欢庆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些年过年的场景虽然渐渐淡去,却始终铭刻在我的心底,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温暖回忆。

老舍,这位伟大的作家,以他独特的笔触,把对过年的回味与乡愁生动地融入文字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唤醒了许多人对过年的思考与怀念。在这现代化的时代,年味渐渐淡去,而那些充满幸福与期待的故事,依然在流传。让我们在每一个除夕的夜晚,重新感受到那份温暖,共同期待明天的到来,期待生活的继续与美好。对老舍来说,过年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心灵的一种归属。

——主播 王卫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