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说的是杨玉环,在历史界的女性之中,这个女人以其“羞花”之美,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然而此文不说她如何被唐玄宗把她从儿媳晋升为贵妃的丑闻,不说她如何“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狐媚功夫,也不说她和安禄山之间的那些风流腌臜韵事。此文所要说的,则是杨玉环曾经两次被唐玄宗“休”回娘家的历史往事。
《旧唐书·卷五十一》记载:“(天宝)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铦(xiān)宅”。此为第一次,唐玄宗是把杨玉环送回了她的堂兄杨铦家中。
又载:“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此为第二次。所谓“外第”,指的是贵妃的远房兄弟杨国忠府。这时杨铦已死,而杨国忠则在唐玄宗时期权倾朝野,红极一时,但从宗亲上说,关系要比杨铦远了许多。
两次事件的发生,中间只相隔了两年。我们先说第一次。
杨玉环是因姿容美艳而得宠,又通晓音律,性情机警颖慧,善于奉迎玄宗,得到的恩宠无人可比。这可不是一般的宠,唐玄宗是把对后宫三千佳丽的宠爱都给了她。民间为此流传歌谣说:“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弄得老百姓都想生一个杨玉环这样的女儿,用来光大门楣。杨妃想吃鲜荔枝,每年都命岭南通过驿站将鲜荔枝送到,为此不知道累死了多少匹马。
一个女人,得到这般至高无上的宠爱,当然会变得恃宠骄纵起来,忘乎所以起来,这一骄纵,一忘乎,就不知怎么地得罪了玄宗,玄宗一气之下,把她谴归娘家。
“不知怎么地”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杨玉环“忘乎”之下是不知道也是不考虑自己究竟在哪里出了差错,而正史之中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
这件事发生在唐玄宗天宝五年七月,不仅《新唐书》卷七十六只记载:“它日,妃以谴还铦第”,这和《旧唐书》的记载非常一致,却都没有正面地详细说明明“谴还”或“谴归”真正原因和过程。而《资治通鉴》则记载:“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虽然简单地给出了“妒悍不逊”理由,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还是没说清楚。
唐朝野史《开元传信记》记载:“太真妃常因妒媚,有语侵上,上怒甚,召高力士以辎送还其家。”这和《资治通鉴》上的记载并没有什么两样。
从“妒悍不逊”字面上看,杨玉环是因嫉妒而变得强悍,进而发展到对玄宗出言不逊,产生“有语侵上”的行为,因而得罪了玄宗而被送归娘家。看来事情的起因完全出于一个“妒”字。
那么,杨贵妃所嫉妒的人究竟是谁呢?对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猜测,最后想到了一个人,当然是一个女人,她就是唐玄宗的另一名妃子——梅妃。
梅妃何人?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找不到有关梅妃的片言只语,只有在宋人小说《梅妃传》中才找到了我们想要的答案。
原来,梅妃名叫江采萍,比杨贵妃早19年入宫。当初,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玄宗不胜悲痛,心中失落,宦官高力士便建议在全国选美,在福建得到清丽绝世的江采萍,把她带回唐宫,献给了唐玄宗。很快,玄宗的心就被这位容貌美丽,而且温柔典雅的女人掳获了。
江采萍的梅妃封号,缘自于她喜爱梅花,而她本人也极具梅花的淡雅。唐玄宗便封她为梅妃,并特地在后宫为她栽种了一片梅林。从此以后,唐玄宗便专宠梅妃一人,达十年之久。
这期间,梅妃以自己的品性和贤德影响着唐玄宗,使玄宗以德治国,整个国家继续保持着开元盛世的强盛。
杨玉环入宫成为贵妃以后,唐玄宗便日日与她腻歪在一起,很快就把梅妃忘却了。为此,江采萍特地写了一首诗送给玄宗,诗云:
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
诗中表面上赞叹杨贵妃的美貌,其实际上是在讽刺她从寿王府中转入皇宫,迷惑皇帝,耽误朝政,并讥嘲她如月般的痴肥。
这首诗被杨贵妃看到后,报以一声冷笑,随即取一锦笺,也写下了对梅妃的评价:
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聪慧的梅妃当然读懂了诗中的含意,杨玉环在诗中说她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宠得过头了,那能与新春的鲜花争奇斗妍呢!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里,唐玄宗的感情重心已由梅妃转到了杨贵妃,梅妃日渐感受到了冷落。然而,性情泼辣的杨贵妃并不就此罢休,时时在玄宗面前数落梅妃的种种不是。终于让梅妃被迫迁入上阳东官,过着形同冷宫的凄清岁月。
梅妃擅长诗赋,她的诗曾得到著名诗人韦应物和刘禹锡的高度赞扬。苦闷之中,她又写了一首托人带给玄宗。这便是江采萍那首著名的《一斛珠》,诗中写道:
柳叶蛾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唐玄宗读了梅妃的诗,怅然想起了往日与梅妃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便召她入翠华西阁一叙旧情。不料,此事被杨贵妃探知,醋意大发,把玄宗和梅妃一番羞辱。李隆基毕竟是大唐一国皇帝,怎能容忍贵妃如此“有语侵上”、“妒悍不逊”?一怒之下,命人将她送回堂兄扬铦府第。
好笑的是,杨贵妃被“谴归”出宫之后,玄宗竟然郁郁寡欢,不思饮食,高力士最能明白唐玄宗的心思,没过几天只得又把她召了回来。
这件事在历史上被传得沸沸扬扬,虽然不见正史记载,但野史的记载也未必是假,有时野史往往也是对正史的补充。只是有些事情,正史里没有记载罢了。
有人怀疑说,通过对唐代史籍的查考,并未发现有高力士到闽粤选美的记载;《梅妃传》所记梅妃被贬所居之上阳东宫在东都洛阳,它与长安相距数百里,而洛阳上阳东宫又无翠华殿西阁,何以会出现唐玄宗夜召梅妃,当被杨贵妃发觉后,又怎会有梅妃“步归东宫”之事?
怀疑虽有道理,但是不要忘了,唐朝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为东都,唐玄宗时改称为东京,唐朝皇帝经常巡幸洛阳。如此,唐玄宗偶尔或经常去洛阳住上一段时间,也应该是正常的事情,而玄宗夜召梅妃发生在此时也不是没有可能。
经过这一番折腾之后,玄宗和贵妃也因此更加意蜜情浓。不仅如此,玄宗还将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接到长安,封她们为一品夫人,准许她们随意出入宫门。
可是仅仅隔了两年,天宝九年,杨玉环又一次被唐玄宗遣送回了娘家。
唐玄宗的这次“休妻”,正史中也没有给出原因。《旧唐书》卷五十一记载:“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同样,《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也只有“杨贵妃复忤旨”六个字。杨玉环忤的是什么旨呢?
据《杨太真外传》记载:750年,天宝九载二月的一天,杨贵妃偷偷地吹唐玄宗大哥宁王李宪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见了,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缕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
有人认为杨玉环与皇兄大伯哥宁王李宪有染,然而这时李宪已经死了八年,她自传与一个死人产生私情?又有人说,那是贵妃在李宪死之前就和他私通,因看见李宪的紫玉笛而睹物思人,才偷偷地吹了一次,被认为“有忤圣情”,玄宗发怒,把她撵回了娘家。
这一说法似乎也有道理。杨玉环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唐玄宗召入后宫,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出家做了道士,天宝四载(745年)被册立为贵妃。而宁王李宪则死于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742年)如果他们之间有私情的话,也应该发生在杨玉环出家至李宪死的两年时间之内。
其实这些都是猜测,没有任何凭据,按说是不可能发生的。
民间也有一种杨贵妃吃姐姐的醋的说法,因为据说她的姐姐虢国夫人也经常得到玄宗的临幸。此种说法来源于张祜的诗《集灵台·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不过仅凭一首诗就判定唐玄宗和虢国夫人有染,显然不足为据。
既然这两种说法都不可信,那么这次杨贵妃被撵则有可能是唐玄宗要“砍树驱猴”,或者是“杀鸡给猴看”,给杨家的一个下马威。
因为靠着杨玉环这棵大树,杨家的势力如日中天,也跟着显赫起来。《新唐书》中记载,杨氏一族“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建平、信成二公主以与妃家忤,至追内封物,驸马都尉独孤明失官。”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有杨贵妃撑腰,连玄宗的亲妹妹持盈公主,在杨玉环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面前只能让座而不敢就坐;唐玄宗的女儿信成公主因为和杨家人有矛盾,竟沦落到追回内府封赠的东西,附马也丢了官职。如果不加以压制,杨家恐怕会更加无法无天,眼看着就要占有整个大唐江山了。
公主等人毕竟是玄宗的至亲家人,这种骑到皇室头上的飞扬跋扈事情直接打了皇帝的脸,这难道不是“忤旨”和“有忤圣情”吗?于是玄宗再一次把杨贵妃撵回了娘家。
其实这是唐玄宗的一种策略,目的就是敲山震虎,煞一煞杨家的霸气威风。
杨家本以为唐玄宗还会像上次那样很快就把贵妃接回去,然而这一次唐玄宗却并没有急于这么做,而且还来了个冷处理,把杨玉环冷落在杨家不闻不问起来。当然,他心里还是非常想念杨玉环的。
这样一来,杨家有点坐不住了,可又不好出面求情,杨贵妃也没有想到这一次她的三郎唐玄宗会来“真的”,所以终日悲哭不已。
这边唐玄宗心里也在思量,担心把这根弦拉得太紧,以至于崩断,所以也急着想找个台阶下。这时一个叫吉温的人来游说唐玄宗,正中玄宗下怀。唐玄宗立刻派中使张韬光去看望贵妃,还将自己的御膳分了一半给她。杨贵妃见皇帝派人来看她了,感动地泪流满面,马上伏地认错,还剪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让张韬光带回献给玄宗。唐玄宗一看到贵妃的青丝,竟然“见之惊惋”,立刻派高力士将杨贵妃接了回来。
撵走了两次,接回了两次,这下杨贵妃心里彻底明白了,唐玄宗是离不开她的。于是更加骄纵,杨家的气焰也更加嚣张起来,乱了大唐天下。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出逃,杨家也随之灰飞烟灭。后来这些事,大家比我会更清楚,所以,书生在这里就不再赘言。
后人对于杨贵妃,有褒扬惋惜,亦有贬抑批判,其中是非,大家都可说,也都可不说。毕竟历史在我们身后,而我们也都会成为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