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125617件、办结111145件,法官人均结案289件。审判质量管理指标全部优于或处于最高人民法院设定的合理区间。5项工作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法治环境指标在省评估中居苏北第一,市法院连续5年获全市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法院实施6项司法惠民实事,诉讼服务好评率保持全省前列。发布31批96个民生领域典型案例,4部普法短视频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新媒体作品。开展“淮执砺剑”行动,执行完毕率提升2.54个百分点。人民法庭获省级优秀品牌和建设案例各2个,淮阴区法院小营法庭获全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案例连续3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引用,39个案例入选上级典型案例,6场庭审、5份文书入选全国或全省百优,10项经验入选上级改革案例,5份司法建议入选全省优秀。45个集体和个人获省级以上表彰,新增4人获评全省审判业务专家。
厚植项目企业法治沃土。开展司法护航重大项目攻坚和法润民企“双走进”活动,为项目企业招引落地提供全周期司法保障。参与空间要素治理,以司法手段协助清理低效闲置用地4300余亩。规范财产保全工作,运用“活封活扣”“置换保全”等措施,为139家项目企业缓解被诉压力。推动完善内部治理,开展“啄木鸟”法律体检、“订单式”法律宣讲160余场次。
构筑营商环境法治高地。推动建强商会商事调解平台,与工商联协同调处纠纷1258起,一起案件获评全国工商联百佳商会调解典型案例。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司法,一审审结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案件107件。发挥破产救治与出清功能,帮助35家企业脱困新生,引导515家企业退出市场,盘活土地厂房150余万平方米。
造浓保护创新法治氛围。实行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一审审结知识产权案件901件。严惩“搭便车”“傍名牌”等侵害商标权行为。加强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就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离职技术员工管理不规范问题,判后主动回访,帮助补齐短板。开展世界知识产权日系列宣传活动,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意见书12份。
擦亮生态保护法治底色。做优做强环境资源审判品牌,严厉打击盗砍盗伐、乱排乱放、非法捕捞等行为,一审审结环境资源案件136件。坚持生态修复为先,新建“一鹭青绿”司法生态林,判令63名被告人缴纳生态修复费用1350余万元。组建“青绿说”巡讲团,发放环保普法手册,巡回审判做法获评江苏环境司法改革典型事例。
打防并举惩治刑事违法犯罪。积极投身平安淮安建设,一审审结刑事案件3469件。参与醉驾综合治理,严把罪与非罪标准,受理案件数量同比下降16.59%。重拳惩治危害食药安全犯罪,一审审结走私“冻牛肉”、售卖“假冒特效药”等案件35件。深入开展防骗反诈工作,全链条打击为“电诈”集团提供“客服引流”“资金结算”等服务的关联犯罪,为434名受骗群众挽回损失1370余万元。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一起案件入选“两高”惩治行贿犯罪典型案例。
常长结合助力防控重大风险。健全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协作机制,一审审结金融借款等纠纷案件15563件,审结非法集资等犯罪案件40件。落实“保交房”要求,实施“法护安居”工程,一审审结房屋买卖合同等案件1873件。深化建工领域违法行为整治,完善“问题楼盘”减存遏增机制,参与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监督支持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行政审判职能,一审审结行政诉讼案件1079件。力促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推进县区政府“一把手”示范出庭,提请市委依法治市办推开行政行为自我纠正制度,联合市司法局运转行政纾解平台,引导行政机关以诉前调处或主动纠错方式化解纠纷314件,同比增长超2倍。坚持“寓监督于支持”,发送“1+10”行政审判年报,开展“千案百例十家行”宣讲活动,新收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0.15%。
集智聚力推动纠纷多元化解。强化源头预防,推动基层法院诉服中心对接县级“一站式”平台,建成镇级“融合法庭”98家、村级“法官驿站”1245家,将调解指导等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强化诉调对接,打造“淮上枫桥14+3”多元解纷机制,推动道交、物业等类型化调处平台建设,化解纠纷5600余起。强化职能延伸,发出司法建议和分析报告175份。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法院新收民事一审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50%。
民生权益保障走深走实。坚持小案不小办,一审审结涉民生案件44847件。平衡保护劳资双方权益,依法规制“工伤自负”“劳动碰瓷”等行为。开展“安薪无忧·根治欠薪”行动,为8100余名农民工追回“血汗钱”1.92亿元。加强消费信息保护,对私装定位设备、获取行车轨迹的某汽售公司,责令其删除信息、赔礼道歉并作出赔偿。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连续14年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发挥司法救助“雪中送炭”作用,为困难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260余万元,发放司法救助金570余万元。
困难群体保护用心用情。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加大赡养尤其是精神赡养案件调解力度,让“常回家看看”成为子女的自觉行动。加强妇女权益保护,依法认定男方婚内擅自赠与第三者大额财产无效,判决支持承担较多家庭义务的女方在离婚时获得经济补偿。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向188对“失职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严惩“隔空猥亵”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开展“百名法官、检察官进百校”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执行难题攻坚重质重效。保持执行强大攻势,开展“小标的、大民生”专项执行,执结案件33155件,执行到位85.97亿元。深化执行信息公开,常态运行执行热线,试点上线“微执行”小程序,实现执行进度实时查询、电子卷宗随时查阅。拓展执行联动范围,市委政法委推行“1+N”执行天网做法,市政协将联动机制落实情况纳入民主监督范围,市法院与公安、公证等单位建立人员出境管控、公证参与执行等协作机制,联合其他政法机关集中打击拒执犯罪,判处43件44人。
社会风尚引领有力有为。审结“电动车逆行致交通事故案”,认定不守规矩者自负相应责任,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典型案例。审结“实际抚养人申请成为监护人案”,帮助解决养女落户和入学的身份问题,让养父母的爱同样“名正言顺”。审结“网红直播诋毁他人名誉案”,责令造谣者公开道歉,助力营造清朗文明的网络空间。广泛开展“春风化雨·法润民心”双线普法活动,加强案件庭审公开和裁判文书上网,发布审判白皮书21份,召开新闻发布会32场。市法院连续3年获评全市“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优秀单位。
加强审判监督管理。着眼提升办案质量,加强院庭长对重点案件的阅核把关,在全省率先推行关联案件强制检索,促进裁判尺度统一。着眼提升办案效率,对临近审限案件逐一提醒,对长期未结案件逐案督办,12个月以上未结案件基本清零。着眼提升办案效果,将释法说理贯穿办案全过程,深化“程序空转”问题治理,力争以最少程序和最优路径化解纠纷。 淮法宣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