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传下来了吗?清朝从蒙古获得,乾隆却将它毁掉?
自古以来,传国玉玺都被视为历朝历代至高无上的国之瑰宝,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统治正统性的标志。自清朝定鼎中原,为了凸显其统治的独特性,清朝的皇帝们开始有意降低玉玺的重要性,甚至对玉玺进行了破坏。然而,这个一度轻视玉玺的王朝,在毁玺之后却又重新构建了玉玺的形象,以此强化其统治的正统性。
在现代的许多古装剧中,我们常看到皇帝在颁布圣旨时使用玉玺盖章,尤其是乾隆皇帝,他在历史上以“盖章狂魔”而闻名。但需注意的是,普通的玉玺与传国玉玺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在规格、地位还是作用上,传国玉玺都远超一般玉玺。1644年清军入关后,为了标榜清朝是以德治国的独特王朝,清朝皇帝对传国玉玺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然而,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太久,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清政府最终还是走上了重建玉玺的道路。
元朝灭亡后,据传元顺帝将传国玉玺带到了蒙古,直至1635年,皇太极从蒙古军中缴获了一枚玉玺。由于这枚玉玺对汉人王朝的象征意义重大,皇太极误以为这就是传国玉玺。这在后金国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让皇太极认为得到了汉民族的正统,改国号为“大清”,并宣布这一玉玺为传国玉玺。
然而,历史流传的传国玉玺并非只有一枚,汉代便有“皇帝六玺”的说法,而后历代王朝将这一体系扩展,如北周增设了传国玺和神玺,至宋代八玺等制度。后金所获的“制诰之宝”玉玺,可能是北元仿明代廉价制作的赝品。
顺治即位后,逐渐明晰这枚被皇太极谬认的玉玺并非真正的传国玉玺,便不再将其实际使用,而收藏起来。此后,伴随着大清国力的稳步提升、统治疆域的扩大,这枚“制诰之宝”玉玺在实际政治中的意义渐趋淡薄。尤其是乾隆登基以来,清廷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重新认识到建国立德而非靠一件物品。
1746年,乾隆对《会典》中关于玉玺的描述极为不满,并痛斥将“制诰之宝”作为传国玉玺的误判。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国力的极大提升,有底气轻视这一物品,于是在1748年秘密下令摧毁“制诰之宝”,以防后人取笑。但这一行动却并未完全结束传国玉玺的传奇。
随着清王朝进入1780年代,境内外形势愈发复杂。乾隆虽然在位多年且宣称功绩卓越,但不断陡增的内外压力使他意识到玉玺的象征作用仍有其价值。尤其在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过程中,玉玺作为正统象征物的作用未可轻忽。
因此,考虑再三后,乾隆选择再造一枚“制诰之宝”以继续维持这一象征。这一行动在当时对付好大喜功的乾隆无疑是纠结的,但作为对内稳固民心,对外彰显其统治权的策略,依然显得必要。由于清朝是由非汉族的异族统治集团入主中原所建立,因此在其统治下,民间一直有对其正统性提出质疑的声音。乾隆皇帝对于玉玺的破坏与重建,无疑都是从巩固其统治正统性的角度出发所作的决策。#视界频道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