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爱:儿子674分上清华,父亲每日靠挑200担沙供他上学

当阿波罗操纵他的太阳战车在天空中驰骋,六月初的时候他会在遥远的东方国度修整,于是位于地球东北部的中国国家,在那段夏天的日子里,白天总要比夜晚更长一些。仲夏夜的精灵子夜时分开始吟唱梦想,一年一度的盛大考试来临了。

这场考试就是我们口中的高考。

芊芊学子们九年的学习成果将面临最严格的检测,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也许只是普通的一次测试而已,因为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家里总会有丰厚的家底供他们几辈子无忧。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讲,这是命运女神给到的,最快捷改变人生的小径。

鱼跃龙门

杨堋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他来自湖南怀化的一个小村庄,家里的条件十分贫穷,爷爷奶奶常年生病需要吃药,父亲母亲的身体也并不是很好,家里不但要负担爷爷奶奶的药钱,也需要供养他和妹妹上学。家里常年都是吃不到肉的。

杨堋的父亲深知他们家庭的未来就在杨堋的身上,虽然他没有文化,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意,但是他依然选择供杨堋继续读书,即使家里真的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也咬牙没有让杨堋退学。

杨堋也没有虚度光阴,他每天都是最早到教室的那个孩子,也是读书到最晚的那一个。他深知自己的未来就靠他自己了,别人学习的时候他在学,别人玩耍的时候他也在学。在那段孤注一掷、拼搏奋斗的学生时代,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贫困的家境总是让杨堋的日子过得很难。学校得知了他的情况,免除了他的学费,并给予一个月450元的奖学金,让杨堋的家庭可以少一些负担,终于在杨堋自己的努力下,他给所有帮助过他的人,提交了一份他这些年最好的试卷--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得来回报,命运也终于把握到杨堋自己的手中。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也值得一次彻夜狂欢。终于在得知他考上清华的那天,家里的饭桌上也出现了久违的肉菜。

父爱无言

接受采访时,杨堋痛哭流涕,告知媒体他上学的钱都是父亲在工地挑沙子一筐接一筐挑出来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父亲不要那么累,家里每天可以吃上肉。

对于大多数贫困的家庭来说,他们并没有一个有文化的父亲,很多父亲为了孩子的学费和家庭的支出,硬着头皮也要扛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而这类父亲最常去工作的地方,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建筑物工地。

工地常年为这些农民工们提供廉价的工作,往往一天不停脚地干下来,只可以得到60元的工资。杨堋父亲所做的工作,就是最简单却最累人的挑沙子的工作。

在工地中,没有可以庇荫的绿树,炎热的夏天只能暴露在烈阳之下,有的工人甚至会被晒脱一层皮。冬天,建筑会被气温所影响,水泥硬得特别快,那时候的工人们更没有时间去休息,晚一点可能就要从头来过。

杨堋的父亲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辛苦的付出得来的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但为了儿子,做父亲的怎么可能放弃。可命运总是爱与人开玩笑的。

多年前,杨堋的父亲在船电厂上夜班时,发生了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为了治疗,医生在杨堋父亲的右臂里植入了钢板,并嘱咐他以后要注意右臂的受力,等骨折彻底好了之后,到医院取出右臂中的钢板。

出院后,父亲在家休养了不长时间就又去挑沙挣钱。后来,爸爸因为家里没钱,迟迟没有去医院取出钢板。其实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再让孩子念书,让孩子和他一起去工地挣钱,这样做很简单,自己肩上的担子也会更轻快一些,等妹妹长大了,找个好人家嫁了,自己的身体也可以慢慢调养过来了。但为父亲者,哪能呢?

这世上断没有父亲放弃自己孩子的道理,也没有一个父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杨堋的父亲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培养儿子的重大事业中,中国式的父爱总是沉默的,这份沉甸甸的爱,最终化为巨大的力量讲自己的儿子送上了神坛。

爱之沉重

这位寒门状元一时间得到学校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在杨堋入学时给予他奖学金作为每月的生活费,免除了他大学四年的学费,极大的解决了杨堋家里贫穷无法供应他上学的困境。

如今的杨堋已经是清华的一名优秀研究生了,在国家的帮助下,他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学士学业,也将带着他的一腔热血和聪明的头脑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杨堋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位坚强的父亲所感动,无数人也想见一见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教育出这么成功的儿子。其实杨堋的父亲长相并不出众,岁月无情的在他的脸上烙下了印记,让他整个人看起来黝黑瘦小。他只是一个父亲的样子。

杨堋的父亲也终于在精心浇灌下迎来了果实的成熟,未来的日子已经向他们一家人打开了一条康庄大道,这条一家人用勤奋和心血走出来的路,势必要无比坚实且宽敞。

也许经年后,会有其他和杨堋一样的学子步入理想的高校,背后都背着父母的希翼和家庭的责任。但学者无可畏惧,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中华学子心中都有一座不可撼动的大山。

这座大山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考堆砌出来的,其中倾注了学生的泪水与汗水,父母的金钱与生命,教师团体的含辛茹苦,国家政府的精心培养。这座大山里讲的是拼搏,奋斗,责任,贡献。

当国家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不需要学历的企业出现,也许更多的人会忽视教育的重要。我们可能只有在夏天的夜晚里去听村子的老人感叹一句“读书改变命运”。建国后教育改革的成功,杨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学子用学习来改变家庭的命运,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得以颐养天年,盛世安康,指日可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