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上海家化(600315.SH)首次交出了年度亏损财报,显示出其近年来战略调整中的艰辛与挑战。这份财报的发布震惊了市场,其归母净亏损预计在7.1亿元至8.8亿元之间,较去年净利润5亿元大幅下滑。这一重磅消息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海家化走到了这样一个境地?
一、市场变迁带来的压力
上海家化的亏损并非偶然,而是多个市场环境变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婴童品类的竞争加剧。许多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打出价格战,令原本稳健的上海家化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百货销售渠道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渠道改革的必要性愈发明显。
上海家化采取主动降低百货渠道库存的策略,甚至进行了部分门店的闭店,这在短期内虽然有助于减轻库存压力,但也直接影响了收入的生成,进一步加剧了亏损的状况。
二、商誉减值:隐忧显现
造成此次大幅亏损的核心因素还在于上海家化对商誉的减值准备。根据公司发布的动向,预计将在2024年计提5.5亿元至6.8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这一系列的减值源于2017年上海家化以近20亿元收购的海外婴童护理业务。虽然这笔收购当初被寄予厚望,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导致了商誉减值的必然性。
2017年,上海家化收购了控股子公司Abundant的资产,其中包括多项国际知名婴童品牌,如汤美星(Tommee Tippee)。这样的布局似乎是理想之中的一部分,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2023年Abundant的收入和净利润大幅下滑,净利润同比下跌超过60%。
在引入激进的市场扩张策略后,Abundant的业绩却未能如期改善,这也让外界对商誉减值的可能性开始关注。种种迹象表明,上海家化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更加谨慎地审视过去的收购和投资。
三、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面对这样的危机,上海家化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董事会曾表示,预计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业绩将实现全渠道的增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能否及时有效地调整市场策略,将会极大影响公司的未来表现。
从消费趋势分析,目前的年轻家长更加倾向于质量和品牌的选择,价格的敏感度有所减弱。这为品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上海家化有必要借此机会,优化产品结构与市场推广方式,将品牌形象高品质化,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线上销售渠道的发展也愈加重要,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增强线上销售能力无疑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四、重建信任与未来期许
对于投资者而言,信心的重建将是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一步。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不仅来源于业绩的回升,更来自于公司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远见。在目前大环境严峻的情况下,上海家化必须展现出其韧性与适应能力。
展望2025年,上海家化希望能突破现有瓶颈,回归增长轨道。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面对传统零售渠道和新兴电商形式的激烈 Konkurrenz之时。
总的来说,上海家化在遭遇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后,迎来了自我调整与反思的关键时刻。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只要能有效应对目前的挑战,发掘新的脚本与机会,依然有望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