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带娣
单位 | 深圳市宝安区慧家社会事务服务中心驻后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案主小豪(化名),男,13岁,目前就读于初中二年级。与父母和两位姐姐租住于大概三十平方米的两房一厅居室里,三姐弟共用一间房。
(二)个案背景资料
案主性格自卑内向,不善言语,与陌生人交流习惯性低着头不敢有目光接触;喜欢摄影、跑步,喜欢上网、打游戏。
与学校老师同学关系一般,经常独来独往。家庭关系中,亲子沟通通常不太顺畅,案主妈妈脾气较大,平时容易对案主吼叫;案主爸爸较为专制,觉得孩子还小事无巨细都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案主比较反感爸爸这种观念,感觉自己没有一点自主权。
事发当天早上,案主因为所提交的试卷没有写名字被小组长扣下没交给老师,老师误以为他没有做作业批评他并用尺子惩戒,案主解释说交了老师不相信,案主感觉很委屈;下午回到家想通过玩手机舒缓心情,结果父母看到他不及时写作业,不分青红皂白将其训诫一顿;老师的误解,父母的不理解,委屈的心得不到安慰,压抑接近奔溃的情绪得不到释放,于是案主最终来到了住所的楼顶,准备以跳楼方式轻生。
二、问题分析(预估)
(一)问题分析
对本案中案主的问题需求,社工做出了以下几点问题分析:
1.生命安全问题
案主因为学校老师的误解和父母的不理解导致情绪奔溃而产生轻生想法,危及生命安全。
2.亲子关系问题
案主父母的家庭亲子关系观念不合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应该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亲子间沟通不顺畅,父母一言堂的情况较多,双方缺乏换位思考,导致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
3.人际交往问题
案主由于父母一直以来的强势和打压,接收到的鼓励和正能量少,感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安全感,导致性格内向自卑,害怕表达自我,怯于与陌生人交流,遇到不良情绪时没有合适的方式去发泄。
另外案主因缺乏自信及言语表达能力不足,在社交场合表现出紧张不安的情绪,导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惧怕退缩的行为,难以融入群体,社交圈子有限,因此遇到问题时支持网络不足,无法及时排解。
(二)需求分析
1.保障生命安全的需求
案主遇到问题导致不良情绪积压在心里无法排解,想以跳楼方式轻生,因此首先要采取紧急介入的措施保障案主的生命安全。
2.改善亲子关系的需求
父母的不理解是案主产生轻生想法的导火线,另外其自卑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造成,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善案主的情况必须改善案主的家庭亲子关系。
3.改善人际交往的需求
案主在与人交往时表现胆怯退缩,自信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导致在遇到问题时没有足够的支持网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容易引发极端想法。增能理论认为案主的个人能力能够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增强,因此而改善案主人际交往,鼓励其加强与朋辈群体的沟通,获得积极评价,提升自信心和形成自我的正向认知。
(三)理论运用
1.危机干预模式
危干预从心理学和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建或者回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模式。危机介入是一种特殊的介入,目的在于缓解案主的紧张情绪,恢复其功能,使他们走出危机。
案主轻生事件是突发的,且充满危机,而且对于社工介入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运用危机介入模式首先确保案主生命安全,在第一时间内解除危机,协助案主脱离危险。
2.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案主自卑心理比较明显,增能理论能为其缓解自卑提供重要支撑,从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环境层面等帮助案主增强权能,改变自我负向评价及无力感,相信案主有能力解决问题,且在不断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加强。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年后2月8日按订单顺序发货)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打消案主轻生的念头,保障其生命安全,恢复案主的生活信心。
2.具体目标
(1)稳定案主的崩溃情绪,解除其轻生想法,保障生命安全。
(2)改善案主家庭亲子关系和沟通方式。
(3)帮助案主提升自信,改善人际关系,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服务策略
1. 评估案主状态,提供心理支持,稳定案主情绪,引导其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3. 发挥案主主观能动性,鼓励其积极改变,提升权能。
(三)具体服务计划
1. 与案主进行充分沟通,运用倾听、陪伴、同理等技巧鼓励支持案主,协助案主消除轻生想法。
3. 运用增能理论协助案主接纳自己,布置任务助案主走出社交恐惧,改善人际交往关系;邀请案主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增强其社会支持网络,建立正向认知,重燃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介入过程
(一)紧急介入,保障生命安全
社工接到居民电话称案主在楼顶站着准备以跳楼方法轻生,第一时间报警并联合社区心理咨询师火速赶到现场,发现案主与家人进入僵持状态,并且有轻生倾向。
社工和心理老师采用倾听,同理等专业技巧予以劝导,经劝导最终稳定了案主的奔溃情绪,暂时解除其轻生想法。同时与案主家人了解情况,回复说因父母与案主本人产生争吵,导致其产生轻生的想法。社工与案主家人约定现在开始注意与案主沟通时的语气,切莫再起冲突;另外注意家中环境安全,避免案主接触危险物品或者工具,确保接下来对案主有足够的关注、支持与照顾。
至此,案主的轻生危机得到暂时解除,社工与案主及其家庭建立初步信任关系。
次日,案主妈妈反馈案主情绪状态已趋于稳定并照常上学去了。电访案主的时候,其谈话语气明显平静下来了,而且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比较冲动,但是对与父母的争执仍然没有彻底解开心结。认为平时父母对自己不够关注不够理解,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都被否认,感觉自己在父母眼里做什么都是错的。
社工认真倾听案主的吐诉,同理案主的情感与心理,与案主约定打消不安全的想法,再有这样的想法,一定先联系社工。同理案主的心情,对案主的吐诉表示理解,引导他面对因家庭、人际、学习等各方面的困难产生压力或者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来释放压力,排除不良情绪,避免情绪堆积导致的爆发。例如找朋友或者社工倾诉,又或者通过运动、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绪。
(二)冲突重演,重建亲子关系
针对案主家庭亲子关系的问题,社工首先告知了介入计划并与案主和家庭成员一起确立想要达到的目标。服务过程中,社工提出用冲突重演方式,观察发现家庭不和的根源。
社工让案主及父母回忆了近段时间的一次争执,是关于再买一部手机引起的,父母没有询问案主原因当即果断拒绝,案主由此再次觉得父母不理解不关心自己,什么都没问就粗暴打断,因此与父母沟通的欲望再次被打击。
在冲突重演的过程中,社工引导家庭成员间面对问题首先要积极耐心倾听,不打断对方,在表达的时候尽量使用“我”语言,即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等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减少对对方的指责和批评。同时避免情绪化,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当家庭成员间做出努力良好的表现的时候要及时给与正面反馈和鼓励表扬,营造良好开放包容的家庭环境。社工与案主和家庭成员约定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本次所引导的方式进行彼此间的沟通。
与此同时,社工邀请案主父母积极参加社区开展的家庭教育培训课程,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及亲子间的教育沟通技巧;邀请案主与其妈妈参加母亲节活动,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学习表达爱与感受被爱;鼓励案主妈妈分享案主近况及育儿心得并予以及时引导或者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追踪,案主妈妈反馈孩子脸上的笑容比以前多了,而且也比之前更愿意分享身边的事情给父母听,当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基本能好好沟通;案主妈妈还开心地给社工反馈说案主还利用一个放假的下午偷偷编织了一条围脖送给妈妈。社工为案主与父母之间做出的改变与进步表示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化彼此间的关系。
(三)输入希望,构建支持网络
另外社工鼓励案主注册成为志愿者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七月初,在社工的多次鼓励下,案主终于踏出第一步参加了社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工根据其兴趣及特长安排他负责活动过程中的的拍摄任务,服务结束后社工对案主所拍的照片给予积极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案主的自信心;在整个暑假中,社工坚持与案主保持联系,邀请其参与合适的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案主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都会积极参与,到后面案主多次主动找到社工请求参加志愿者服务,整个人的状态感觉越来越积极;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也敢于主动与人沟通,虽然话不多,但是在沟通中终于能勇敢地抬起头来微笑并与人有温和的目光交流。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案主结识了一帮积极向上的志愿者,促进了社交能力,拓展了社会支持网络。
通过七个多月的跟踪服务,案主妈妈反馈家庭亲子沟通方面基本都很顺畅,比较少出现冲突的情况;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有所改进,运动会积极参与比赛项目并在跑步项目拿下奖项;得到同班同学的认可与拥护,大家一致推举他做数学课代表;常常询问社工周末有什么可参加的志愿者服务......看到案主的情况得到改善,社工很为他感到高兴,同时社工认为个案目标已经达成,遂与案主及其家人沟通结案事宜。
五、评估
(一)过程评估
本次个案属于未成年人的危机个案,案主因为与老师的矛盾及父母的冲突导致情绪奔溃无法排解而想采用轻生的方式解决,社工联合心理咨询师及时疏导案主的情绪解除危机。在接触初期,案主家庭比较信任社工,被案主的轻生行为所警醒,急切有想要改变现状的心理准备;而案主则不太愿意敞开心扉,与社工的沟通仅限于回答问题。
后来社工根据情况调整策略,秉承案主自决的原则,采用自我披露、同理等技巧与案主沟通,逐渐取得案主信任并主动和社工分享自己的想法,社工随即引导案主逐步改变自我否定的状态,开始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形成正向的自我认知,努力融入集体,提升社交能力。
(二)结果评估
社工通过倾听、同理等技巧稳定和疏导案主奔溃的情绪从而解除其轻生的危机,成功挽救面临轻生的未成年人,确保其生命安全,脱离危险,目标达成。
社工运用自我披露、倾听、同理等专业技巧鼓励案主自我改变,布置任务克服社交恐惧,促进与朋辈群体的交往,提升了案主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社工观察及与案主的沟通反馈可得出本目标达成。
六、结案
整个个案服务过程中,社工作为引导者和沟通者的角色,与案主及家庭成员共同确定目标、计划以及最后的行动策略;及时认可鼓励案主及家庭成员的改变,增强其积极信念。
因为社工的介入,案主的情绪问题得以及时疏导,消除其轻生的念头,案主家庭认识到了自己在家庭生活沟通中的问题,积极学习更好的沟通方式,改变了家庭沟通方式,形成更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和顺畅的沟通模式。在社工的引导下,案主逐步踏出自卑与自我否定的窘况,慢慢融入群体中,形成自我正向评价,个案目标已达成,因此社工决定与案主及其家人沟通结案。
结案时与案主及其家庭回顾本次案件,确认目标达成,请案主对社工本次的服务进行评价。同时安抚案主的情绪,巩固已有成效,告诉案主及其家庭个案虽然结案,但有需要还可以再联系社工。
七、专业反思
(一)紧急介入保平安
本次个案属于危机个案,需要社工果断紧急采取介入行动,安抚案主奔溃情绪,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安全感,才能让案主打消轻生的想法,使其转危为安。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次个案危机事件的发生,表面看是因为学习问题导致案主与家长起冲突,实质是案主家庭亲子关系出现问题而导致。
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支持与鼓励,过多的否定与粗暴的沟通方式导致案主形成自卑心理,自我否定,自我效能感差,进而对社交恐惧,当情绪出现问题时没有支持网络可用导致最终走向轻生这一步。
(三)多方联动助成长
本次个案服务过程中联合了社区心理老师,志愿者,社区其他部门等多方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主及其家庭问题进行服务,重点对案主家庭亲子问题进行了引导。案主作为未成年人,其成长的主要场所除了家庭,还有学校。后续未成年人个案服务需要考虑联合学校的必要性。
什么是 危机事件?
出现危机事件该如何处理?
危机介入有哪几个阶段?
如何将危机介入理论运用于实践?
全国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教你
开展社会工作危机介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