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念及此句,心底泛起些微苦涩。每每幻想一切能回到初见的模样,那一种期盼与炽热的感触就此被悄悄卷走。再多的期待,也终抵不过生活给予的现实,一次次令你不在乎。
人常说,放得下就不孤独。然而,那些在夜深寂静时,如影随形的思绪又从何而来?或许,我们该追问:为什么会不甘心放下,又为何偏爱在孤独中找寻自我。
回望过往,那些根深蒂固的小人物和大事件,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们像旧电影的片段,在记忆中不断重演,挥之不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情感羁绊,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正如一位哲学家曾言:”灵魂归乡之际,才是孤独的开始。“
放下,是否真能救赎孤独?就像站得远些真能看清世间万象?理想总在现实之外招摇,我们不得不距离它们更远一些,以此保持清晰。可清晰的同时,是否也剥夺了我们追逐的热情与感触?
有一个少年,他喜欢在夕阳西下时跑到山顶坐着,看着那如火般的霞光穿透每一束云彩,将世界笼罩在一片琥珀色的宁静中。他说,这样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然而,需要放下的东西太多,我们不知不觉已被紧紧束缚。
少年时我自有憧憬,以为这山峦远处便是无限的未来,但在追逐的过程中才明白,未来不过是窗前雨后,灰蓝的天际线。只有经历了,从心底放下那些残留的幻想,才能真正不被孤独吞噬。
当然,人生本就是不断放下的过程,只是放下的速度有快有慢。另一面,脱离了期望是否会活得更轻松?如果不期待,就不会在意失落时那种蚀骨的痛苦,只是习惯了无悲无喜的存在,自然也少了许多热烈的感触。
每个人的成长中,总要经历那些因期待而生的快乐,以及因失去而来的痛苦。正如一位年长的智者所说:“期待是一场孤独的盛宴。”我们在欢聚中品味热望,在别离时学会释怀。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过是一场理解与误解的交织。我们因为期待而靠近,又因不被理解而远离。一束重叠的影子在墙角难成全貌,若非执着,那些舍不得放下的过往,又怎会困住我们的脚步?
有人曾苦问:”那些放下的人与事,真的就不会再孤独了吗?“如果重新看到昔日背影,想念总会牵动内心深处的软弱。在面对自己时,总有着迷茫无措。
只有保持一份清醒,走在平庸又坎坷的路上,察觉时间给予我们的一切深刻。就像哪怕放不下也不再孤独,站得不远却依旧模糊,感触不到也仍然敏感。
人生就是如此多面的命题,一边努力放下,一边不小心拾起。细细想来,孤独本是一种常态,是渴望更多连接之时的过渡。
狄更斯曾说:”选择勇敢,孤独将会化为动力。“放下的历程中,我们理应吸取勇气,心里总要有一束光亮。在站得更远时,看清人生无常,幻想成幻,清醒于此。
或许,真正的充实远不是因放下获得的无忧,而是在每一次选择和面对里,把孤独变成一种光亮,把模糊活出真正的自我,把感触藏于心底的柔软,把不在乎抛于云端。
结尾让我借用契诃夫的经典:“倘若能穿透人生所谓孤独的荒漠,我愿脚步轻快,再望星河无际。”我们的选择总是与孤独相伴,正是这些丰富的感受,赋予了生命别样的意义。
这就是放下与孤独之间的微妙,在未来与现在之间的小心翼翼。不管走到哪里,内心深处,总有个地方容得下所有的期待与幻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