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六盘水市水城区落细落实“1+3”重点工作,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大干、快干、抓紧干,走出一条持续平稳回升的“向上曲线”,充分展现水城经济之“韧”——
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4%、11%、4.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领跑全市。
2025年,水城区将按照“工业挑大梁、农业提质效、投资唱主角、城镇扩内需、消费促升级、文旅添活力”的工作思路,围绕“七条线”,弹好协奏曲,巩固经济“稳”的基础、“进”的动能、“好”的态势,以奋斗姿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康养水城”篇章。
追“高”逐“新” 工业挑起稳经济大梁
项目,是水城区为未来种下的成长之树,蕴藏着未来的发展之姿。
过去的一年,水城区欣欣向荣,信心满满:经过20个月努力,双元铝业技改和扩能项目建成投产,不仅可年产电解铝30万吨,实现年产值60亿元,还能推动铝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
水城区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建设启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焦炭200万吨、焦油8.7万吨、粗苯2.6万吨、硫酸2.9万吨、天然气1.86亿方、发电量83亿千瓦时,预计年产值75亿元。
不管是铝产业还是涉煤项目,水城区都在追“高”逐“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前沿技术,不断加强从“0”到“1”的创新,在技术层面补短板、锻长板,在新链条上不断延伸,为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动能。该区正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构竞争优势,实现一座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与突围,让“水城制造”向“水城智造”跨越。
2024年,水城区推动能源、铝及铝加工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年洗精煤324万吨,电解铝14.35万吨,完成发电量142亿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户,完成工业增加值208.69亿元,工业经济占比达54%,工业挑起稳经济增长大梁。
更可喜的是,水城区工业经济发展不仅有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升。2024年,新入库项目110个、总投资130.8亿元;89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4.57亿元;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130个,化乐光伏等项目建成投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10%,连续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居全市第一。
前不久,水城区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陡箐镇梅子关村窑上一组的贵州能源水城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二期光伏项目现场举行。今年一季度,水城区将集中开工项目41个,总投资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亿元。
工业是水城经济的“压舱石”。2025年,水城区将立足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大抓工业、大兴工业、大干工业,加快推动能源、铝及铝加工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户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
聚焦关键点 做实民生“大文章”
冬日的水城区阿戛镇盐井小学,室外寒气逼人,室内暖意融融。“以前没有供暖设备,坐在教室里,冷得发抖。现在有了暖气,不用穿着厚厚的衣服上课,听课注意力集中了,写的字也更漂亮了。”该校学生孟珈羽说。
盐井小学所在地,海拔1700余米,严寒天气从每年的11月中旬开始,持续到次年2月。2024年,水城区持续推进高海拔农村学校供暖项目建设,完成4所学校供暖项目建设,盐井小学便是其中一所。通过供暖,室温可保持在18℃左右。
走进教室,墙面上新安装的8组取暖片异常显眼,温暖迎面扑来。“以前没有供暖,老师和学生就只能靠多穿衣服来保暖,供暖以后,不用再戴着手套批改作业、做笔记了,这个冬天很幸福。”盐井小学老师竺金燕说。
学生坐在集中供暖的教室里。
水城区筹集资金461.75万元,在2023年实施并投用海坪小学试点供暖项目。2024年,实施亮岩小学、杨梅小学、冷坝小学、盐井小学4所学校供暖项目,目前已全部正常供暖,供暖面积16402平方米,受益师生2913人。
除了改善高寒地区学校供暖以外,水城区还在学生餐、食堂设施设备、边远学校教师宿舍供给等方面加大投入,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学校教室、宿舍、食堂等设施建设。
聚焦教育关键点,是水城区做实民生“大文章”的一个缩影。
2024年,水城区民生类重点支出达49.26亿元、同比增长3.99%;完成花戛吴王幼儿园、杨梅小学等6所学校改扩建工程,利用该区职校旧址创办区实验一中,新增学位5430个;区职校整体迁入水城经开区办学,六盘水市七中、六盘水市八中成功创建省级三类示范性普通高中,让水城区教育事业越干越带劲、越办越红火。
此外,还建成投用发耳就业培训基地,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3万人;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区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全面建成,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塔山体育公园建成开放。
2025年,水城区将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各项社会工作的发力点,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继续写好“康养水城”的民生答卷。
做好“土特产”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北盘江畔的茶山上,一坡坡、一畦畦茶树舒展着嫩芽,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采茶姑娘们在欢歌笑语中开采今年的早春茶。
北盘江沿岸的水城,是我国早春茶的核心茶区,这里是北纬26度至27度的黄金地带,孕育了比其他产区早采15天至20天左右的水城春茶。
1月1日,以“北纬茗茶带首品水城春”为主题的全国早茶大会暨2025年“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开幕式在水城区龙场乡水城春宏景基地举行。往日寂静的茶园里忙碌起来,水城区自创茶艺大赛、上春山茶旅研学、围炉煮茶等活动,为水城春茶植入了文化IP,让“土特产”潮起来。在当天举行的采购商签约仪式上,众多茶商慕名前来“抢鲜”,现场采购签约金额2230万元。
目前,水城区有茶叶产业10.02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8.6万亩,覆盖11个乡镇,覆盖农户12391户、43254人,带动4121户12000人参与茶产业发展。
工人在水城区龙场乡茶叶加工厂炒茶。
近年来,立足水城春茶早、古、有机、香等的优势,水城区不断将这片“绿叶”发展为水城的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产业。2024年,水城区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4.52亿元。
2025年,水城区将用抓工业的思路、机制和方法抓农业,突出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建设。聚焦“凉都三宝”等优势产业,全年提质增效猕猴桃3.5万亩、刺梨5.5万亩、茶叶1.2万亩,种植食用菌6000亩、烤烟3万亩、蔬菜32万亩,加强15.73万亩精品水果、1.6万亩中药材管护,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充分发挥“大场带小场”作用,推动温氏、大丰等5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满栏饲养,全年出栏生猪36.78万头。持续发挥全省养牛大县优势,加大肉牛产业奖补力度,稳住现有规模,全年出栏肉牛1.85万头。加快推进黑山羊种群扩繁,全年出栏羊4.69万只。持续推动厚全、山水黔农等蛋鸡养殖场规模化发展,全年出栏家禽312万羽、禽蛋产量2.95万吨。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林地资源化利用,新增种植山桐子1.5万亩,推动杨梅林场乔木林地碳票申报,培育造林碳汇资源2万亩以上。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加大预制菜等企业培育招引力度,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户、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5户、示范家庭农场1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5%以上。同时,持续巩固“水城红心猕猴桃”“水城春”“初好”品牌,推动花戛红米、龙场芋头完成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完成万橙源农业公司橙子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并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分别完成马铃薯、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500亩、1000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1%以上。
■ 亮点
与铝相“链” 向“新”而行
“去年,双元铝业二期项目铝水下线。我们有选择地培育新动能,努力让铝产业‘个子’更大、‘体形’更好、‘体魄’更强。”贵州省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海军说。
1993年,田海军被分配到贵州铝厂从事电解工作,从此便与铝产业结下不解之缘。在双元铝业,他白天穿梭在生产车间,力求摸清每一台电解槽的运行状况;夜晚伏案钻研,思考检验各项操作的合理性,创造了国内同槽型指标第一的佳绩。
2020年,田海军经过反复推演和论证,大胆提出“在线修复电解槽”思路。最终形成一套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的“电解槽破损在线修复技术”。此后,这一修复技术成为国内行业标准。
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公司铝产业加工现场。
结合六盘水区域特点,综合分析铝行业发展趋势,双元铝业开展产业大招商,陆续引进和推动建成铝线杆、大扁锭、箔轧等下游铝加工项目,现入驻及配套企业已达52家,可生产产品100余种,打造了一整条“源头资源最少、链条最长”的铝产业链,连续4年获评全国铝行业明星企业。
为促进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双元铝业还联合下游铝加工企业成立铝产业链研发中心,助推双元铝业、莹月帆公司、十九度铝业等迈入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并打造了莹月帆、安润吉等“专精特新”企业,入驻企业生产的部分产品填补了贵州省多个空白。
通过延伸产业链,水城经开区铝产业产值从2017年不足2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0亿元以上,不仅切实推动了地方工业经济发展,也有效带动了煤、电、物流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带动本地区人口就业。
始终如“初” 一路向“好”
“今年,我们将在种植、生产、销售领域实现新突破,争做行业里的‘六边形战士’。”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丽婷说。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贵州初好农业有限公司荣获“绿色制造”称号,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作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性和导向性标杆,“国家级绿色工厂”代表着企业在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能源低碳化等方面的高标准实践。
贵州初好构建了一套高效的综合水果加工生产线监控系统,确保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一批次产品的全链条追踪。在原料入库至成品上架的整个过程中,对每种原料和每个生产步骤的流转及加工都进行溯源标记和信息记录。该公司有效的供应链体系,确保所采购的刺梨原料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通过了HACCP、环境、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有机转化证书等认证工作,生产线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先进性较强。
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刺梨加工车间。
对于贵州初好而言,“国家级绿色工厂”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企业践行“科技+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产运营的生动实践。
绿色发展,是贵州初好的“生命线”之一。对以质量立身的贵州初好而言,诠释的是“科技+绿色”发展理念。
享有“中国野生刺梨之乡”的水城区,2019年,建成每小时可生产20吨果汁的原果压榨生产线;2024年,建成14条原果压榨生产线、PET瓶气泡水生产线、易拉罐果汁饮料生产线,新开发的刺梨果冻等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水城区顺场乡刺梨收购现场。
贵州初好坚定不移贯彻企业“初心”文化,多年来,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保底收购刺梨鲜果,持续加强与科研机构、知名高校的紧密合作,形成了以气泡水为主体,刺梨原浆、口服液、保健品等产品为羽翼的市场全渠道产品体系。产品走进北京、深圳、广州等区域市场,现已在10余个省份100余个城市有销售点。
2024年,贵州初好(老挝)展示店设立,代表贵州刺梨正式在海外入驻,成为建立线下实体展示店的首次尝试。刺梨果冻、刺梨果糕、刺梨气泡水亮相2024年中国—东盟水果产销贸易对接会。
图:水城区委宣传部
来源:天眼新闻
一审:孟谷
二审:蒙光昌
三审:赵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