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又为何屡次想迁都?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南京。

都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定都那里是有着极其复杂政治考量的。大明定都南京,按当时的形势来讲,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后来,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将都城迁往北京,很多人说,迁都是因为朱棣赶走了侄子做皇帝,心中有亏;再者,朱棣总觉得皇宫中依然有朱元璋的影子,让他十分不舒服,因此迁都。那么,大明为何定都南京,朱棣为何迁都北京呢?

六朝古都南京地图

六朝古都南京

时间拉回1355年6月,朱元璋渡江占领太平,著名学者陶安出来相迎。

朱元璋问陶安:我想夺取金陵,你觉得怎么?

陶安答:金陵古帝王都城,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朱元璋觉得陶安说的有道理,这也是第一次提到夺取金陵作为政权的都城。一年后,也就是1356年6月,朱元璋夺取金陵。战前,心腹爱将冯国用对朱元璋说:金陵龙盘虎踞,真帝王之都,我愿渡江取金陵,定都于此。然后,派将领出师扫平群寇,收人心,平天下。朱元璋对冯国用的提议十分赞同。

1358年,名儒叶兑向朱元璋献书分析天下大势:北有元人,南有张士诚,定都金陵,进则越过两淮北征,退则凭长江天险自守。金陵古称龙盘虎踞,帝王之都,积蓄好兵力资财,以攻则克,以守则固。

1366年,在斟酌众多谋士的意见后,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定都金陵,派人着手修建宫殿等设施。当然,这时候朱元璋的身份是吴王。两年后,朱元璋称帝,南京似乎顺理成章地成为帝都。

龙盘虎踞的六朝古都南京

朱元璋

实际上,当时朱元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南方的福建、两广,西面的长安、北方的汴梁、洛阳还没有夺取,而金陵地处江浙富庶之地,钱粮两项易于解决。再者,宫殿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如果选他处定都,势必加重财政负担。三者,朱元璋和其众多文臣武将都是江淮人士,他们不愿意远离家乡。

1368年4月,明军夺取汴梁。朱元璋亲自到汴梁视察,觉得其位置一般,四面受敌,不如南京。但是考虑到接下来在西北的军事行动,朱元璋还是将汴梁立为北京。这时,大明帝国就有了两个都城了。1369年9月,朱元璋与群臣商议,立老家凤阳为中都。刘基以凤阳不适合定都为由反对营建凤阳,朱元璋虽然坚持己见,但是几年后迫于形势,决定终止营建中都凤阳。

从大明建国最初的两年里朱元璋对都城的态度看,朱元璋对定都南京不是很满意,他似乎一直在寻求改变,选一个更好的城市以取代南京。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朱元璋知道,帝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蒙古人,即便是推翻元朝政权,北遁的蒙古人依然可随时南下侵袭大明帝国。如果派大将持重兵守卫边境,很可能会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性格多疑的朱元璋不可能冒这个险。剩下的选择就是将都城北迁,天子守国门。第二个原因是,朱元璋发现南京风水不好,大明皇城南高北低,他开始后悔了。洪武二十四年,在一次祭天的活动中,朱元璋明确地表达了对南京风水缺陷的遗憾。

南京石头城

于是,从洪武元年开始,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虽然嘴上不明说,但屡有迁都的念头。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派人考察长安、洛阳和北平,想择一处为新的都城。朱元璋的说法是:天下可以定都的地方有四处,河东(山西)地势高,尧帝曾经定都那里,但是过于苦寒,不适宜;汴梁为宋朝都城,地势平阔,无险可守,也不好;洛阳是数朝古都,但是与长安相比,还是逊色不少。只有长安,雄踞百二河山,令天下各方仰望。

至于北平,朱元璋认为其地处大明与蒙古人的边塞地区,定都于此,颇有“天子守国门”的意味。但在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时,大臣鲍频建言:蒙古人在北平立国百年,地气天运已尽,不适合做都城。南京兴王之地,宫殿已成,不必更改。朱元璋只好作罢。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以江南地薄为由,再有迁都之意。于是派太子亲自去考察长安、洛阳。太子在巡视回到南京后,献上关、洛地图,并建议定都洛阳。不曾想,太子不久病死,这对朱元璋打击极大。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在祭祀时说: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太子的死,让朱元璋失去了迁都的勇气,此后,他再也没有提过迁都。

南京古城墙

明朝前期形势图

实际上,大明迁都的最重要考量还是国防需要,将都城北迁,便于控制北方地区,防止蒙古人侵袭中原。朱元璋之所以没能迁都,是因为总是有其它事情干扰,使他一直没能下定决心。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年号永乐。永乐元年,朱棣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朱棣开始营建北京,到永乐十八年,北京建成,朱棣下诏迁都北京。

如果说朱棣迁都北京,是因为赶走了侄子,心中有亏,或者是忌讳父亲朱元璋遗留下来的影响,不愿意生活在南京,那就太小看朱棣了。我们不能说这些唯心的说法一点依据没有,但像朱棣这种人,自幼长在军营,整日刀光剑影,无数次鬼门关走一圈,他能怕啥?朱元璋死了,但是大明帝国的国防形势并没有改变,朱棣依旧要面对蒙古人南袭这个问题。事实上,朱棣作了皇帝后,几次北征蒙古人,最后也是死在了北征的路上。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朱棣迁都是国防的需要,是朱元璋几次迁都努力的继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棣基本做到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