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94)
蒙古族骑兵将军--白海风
白海风(1904-1956),蒙古族,原名雁秋,字锦岚,蒙古名都楞仓,内蒙古卓蒙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现属辽宁朝阳建平县)人。曾在热河师范学校就读。1923年,到北平蒙藏学校学习,受李大钊等人的革命思想影响,由热河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陈镜湖、韩麟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也是中共北方局发展的最早一批蒙古族共产党员之一。1924年春天,白海风和荣耀先等人被中共北方区委选派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白海风和荣耀先成为黄埔一期仅有的两名蒙古族学员。
毕业后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后前往张家口冯玉祥部任职。1925年10月12日,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蒙古人民革命党支持下,内蒙古一批革命者和进步青年在张家口召开会议,成立了内蒙古国民革命党,也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内人党”,白海风参加了这次会议。共产国际驻内蒙古的特派员—苏共代表奥赤洛夫,中国共产党代表江浩(黄埔一期江镇寰的父亲)和王仲一,中国国民党代表李烈钧、冯玉祥,国民军代表、察哈尔都统张之江以及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书记丹巴道尔吉等出席大会并祝贺。大会决定创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创办内蒙古军官学校。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当时受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双重领导。因白海风是黄埔生,又是蒙古族,冯玉祥保送他赴苏联留学深造,于1926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7年8月,白海风出席了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特别会议,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受命组建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任团中央委员长。1928年6月,以正式代表身份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六大代表中唯一的内蒙古代表。1931年1月,白海风回国,在热、察、绥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33年,经党组织同意,他到南京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登记处登记,被委以华北军分会上校参议,1934年,国民党当局批准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即百灵庙蒙政会),白海风被派赴百灵庙蒙政会保安处工作。1936年2月,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千余名官兵因反对德穆楚克鲁普(简称德王)投降日本,
在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的组织策划和领导下,云继先(乌兰夫的叔伯妹夫,黄埔五期)、朱实夫(中共党员,黄埔四期)等人发动军事暴动,宣布脱离蒙政会和德王,史称“百灵庙起义”。
不久,国民政府军政部将起义部队改编为绥远省蒙旗保安总队,任命云继先为总队长,归属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指挥。不久德王派奸细拉拢挑拨部队哗变,云继先被害。1937年2月,国共合作已成定局,迫于社会舆论等压力,傅作义决定重组蒙旗保安总队,任命白海风为总队长。当时中共西蒙工委的工作重点就是抓武装斗争上,力图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建立起一支蒙古族抗日武装,抗击日寇,保卫国土。西蒙工委决定,协助白海风建立蒙旗保安总队,并利用部队组建的有利时机,向部队派遣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建立地下党组织,以达到控制部队的目的。乌兰夫也借此机会进入蒙旗保安总队,并在蒙旗保安总队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党务委员会),乌兰夫任书记。
1937年5月,蒙旗保安总队改编为蒙旗独立混成旅(简称蒙旗独立旅),白海风任旅长。1937年10月,在归绥大黑河沿岸抗击日寇和伪蒙古军,后寡不敌众,转移至陕北府谷县。1939年,主席在延安接见了该部队共产党的负责人乌兰夫和蒙旗独立旅旅长白海风,指示他们利用国军番号,争取供给扩大部队,移驻伊克昭盟。1939年,该旅扩编为国军新编第三师,白海风升任师长,驻防伊克昭盟,由于有乌兰夫领导的中共党组织,全师已有200多党员。按照八路军的模式,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师有党委,连队有支部,部队纪律严明,群众称它是穿着国军军装的八路军,被中共中央誉为“内蒙古民族中最先进、最大的抗日队伍”。1941年,胡宗南命令白海风率部到甘肃靖远整训并处决云时雨(乌兰夫当时的化名),为顾全抗日大局,乌兰夫按照党的指示率已公开的共产党员离开了部队,从此白海风与中共失去联系,思想也产生了动摇。1942年秋,该部队改编为新骑七师。
1946年秋,蒋介石整顿骑兵,该部改番号为骑二旅,白海风降为旅长。后该旅在西北参加了内战,白海风提出辞职未获批准。1948年秋,被任命为冀热辽边区副总司令,时逢辽沈战役接近尾声,未到任。蒋介石委任德穆楚克鲁普(简称德王)为内蒙古军总司令,白海风又被任命为该部副总司令。1949年9月,白海风在当时属宁夏的阿拉善旗率部起义。后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区委员及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此后历任西北民族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于北京病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