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辉:批判性 品评性——《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读后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 言恭达 著

批判性 品评性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读后

▢赵鹏辉

言恭达《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由中华书局出版。言恭达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书法组织者,五体兼善,尤其以雄迈高华的大草享誉书坛。其实言恭达还是一位理论家,只不过其理论的知名度一直被创作所淹没。言恭达相继出版了《抱云堂艺思录》《抱云堂艺评》《抱云堂艺谭》《书学散步》,这些著作反映了言恭达对书法艺术的一系列思考,涉及笔法、墨法、章法、书家评价、书法美学等方面,信息量丰富,充满了思辨性。《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与之前出版的著作有所不同,此书是言恭达76岁高龄所著,是一位成熟艺术家观照书法的结晶。很难想象,在浮躁的当下,还有人能够心如止水,将书法视为一项事业,把精力投入到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对于一位功成名就的书法家而言,大可安心养晚年,写字看书,欢度时光。然而言恭达却“逃离”舒适圈,给自己出难题,又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学者都知道,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是何其难也?言恭达在高龄阶段仍然勇攀高峰,最终将其拿下,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许正是这种执着精神,支撑着言恭达翻过一座座大山,往书法的高峰一步步迈进。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从书名不难看出言恭达着眼的是中国书法的历史流变与当代思考。鉴古而知今,不辨源流,安知未来。全书分为六章: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体转位;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源流与质理解析;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意识的确立;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的构建;中国当代书法文化变革理路的探究;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构建的时代意义。这六章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围绕“当代书法文化”而展开深入讨论。当代书法研究领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厚古而薄今。重视研究过去,古代书法研究的著作层出不穷。忽略当下,对当代书法较为漠视。缘由大致有二:其一,当下诸事不好判断,以待来者;其二,当前书法乏善可陈,不值一提。言恭达是当代中国书法的亲历者之一,曾参与过多次大型展事的策划,评选、研讨,目睹了书法协会和团体的改革发展。可以说言恭达对当代书法是熟知于心的,他以史学家的眼光来对待和把脉当代书法。此书是研究中国当代书法的力作,聚焦于“书法文化”的本体,思路明晰,高屋建瓴,追溯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书法是艺术,更是文化,言恭达站在大文化观来审视书法,他将史学、文学、哲学与书法学紧密相连,并借鉴西方艺术理论,试图构建一座当代书法大厦。于此,文史哲、儒释道、西方艺术理论汇聚一炉,博大闳深,粲然可观。拜读此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批判性和品评性是其显著的特征。

言恭达视域宽阔,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著作。书中引用了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雅思贝尔斯、尼采、杰里米·里夫金、沃尔夫林、狄更斯、海德格尔、康德、C.亚历山大、黑格尔、史蒂芬·霍金等人的观点,从中受到感发,形成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当代书法的自觉发展,首先要从人文主义哲学角度来思考,而不是一点一画、一纸一帖、一家一派的问题。点画、笔墨、作品等,当然是书家建构当代文化的起点,但我们的目标,却不能为其所局限。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可以发芽的种子,而是整片土壤和气候。中国书法的土壤和气候,就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体系、价值,及其与艺术生活的生态关联。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眼中,它似乎是无用之物,然而,它真正的价值就在于‘无用之大用’,这种‘大用’,是通过探索‘形而上’的宇宙与人生之‘大道’,使人的心性升华至‘大智’。”(80页)言恭达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来阐释当代书法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才是当代书法的根与魂,离开了传统文化,一味追求技巧和形式上的翻新,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追末。“当代书法的现状是,在创作方面存在过分地注重形式和技术的现象,缺乏深层文化精神的观照。某种程度上,当代书法进入到了一个‘炫技较能’的形而下的误区。”(198页)“因为当代书法专业化的倾向,使得当代书家过分追求技法和形式表现,而对书写内容、文字源流、样式体例、风格内涵相对放松。”(255页)言恭达深刻认识到当代书法存在的问题:炫技斗巧。对书写内容、文字源流、样式体例、风格内涵却相对忽略,大量抄写唐诗宋词,千篇一律;不识六书,随意自创文字;奇形怪状,肢解汉字;以书法之名,行当代艺术之实;此种乱象揭示了当代书法过于浅薄,沉迷于低层次的悦目,而淡化书法文化的属性。“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巧的演进,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化与文化精神的提升,当代书法发展的重点不是技法,而是滋润心灵的风气和观念。”(207页)言恭达站在当代文化的高度来观照书法,强调当代书法发展的重点是理念的转化与文化精神的提升。“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每一个朝代书法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滋润。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书法理应顺从当代文化的发展需要,为当代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品评性是此书的另一个特征。中国古代有相应的书法评价体系和品评标准,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等是先贤对书法高低优劣作出的判断。然而进入当代,随着审美的多样化,书风的多元化,以及西方艺术评价体系的引入与应用,当代书法面临着品评标准的缺失,各说各话,难以达成共识,书法的品评性似乎处于“真空”状态。基于此,当代学人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构建作出了有益地探索。此书的第四章“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的构建”本质上就是构建当代书法评价体系。“中国书法孳乳于儒家、道家、禅宗文化的哲学观念、主体价值和实践体系。通过对古代书论和书法现象的细致分析,本书将中国书法的本体分为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形器本体三个层面,对中国书法文化本体论进行系统阐述。三个层次分别从书法艺术观念、艺术家及其创作行为、艺术作品三个角度展开,其关系如下表所示:”(3页)

言恭达认为道心本体是中国书法“形而上”的精神观念层次,行为本体是中国书法主体实践层次,形器本体是中国书法“形而下”的形体物用层次。言恭达在充分参考和借鉴古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书法文化语境,构建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大厦,实现了书法品评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古代较为直观式赏评不同的是,言恭达从书法观念、书法行为、书法作品三个角度来品评书法,这种方式既有宏观层面的书法观念和书法行为,也有微观层面的书法技法。既观照主体的书写者,又观照客体的书法作品。言恭达这一套书法评价体系与古代书法评价体系遥相呼应,与当下书法文化语境高度契合,它既注重书法作品的技法,又注重书法家的精神和行为,人书合一,标本兼治。

言恭达是传统书法的守护者,更是当代书法的引领者,他有一颗博大宽广的胸怀,承担着复兴书法的大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言恭达的书法创作给当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雅之风,而其富有批判性和品评性的书法理论拓宽了书法研究的视角和边界。言恭达《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直面问题,提出对策,倡导书内书外兼顾,人品书品兼修。此书对当下书法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5.1.8 于荣宝斋

来源:现代+

编辑:艺+

[声明]本版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本号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篇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