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比他的命运是怎样更加重要。——洪保德
人生在世数十载光阴之中,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显然相比趋同于当前的环境来看更为重要。
命运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驱动着一个人日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为眼前之人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面临的也将是感慨万千的命数起伏。风云起伏变换之间,又有过怎么样的曲折往事。
似乎在时局动乱的年代里,命运对人生的日后走向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今人很难想象的是,那些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崭露头角的风云人物如何在这方天地里沉浮起落。只能依靠如今记载的只言片语,窥探那个时期的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人,从平民到赫赫有名的军阀已然耗去了半数光阴。难以置信的是,此后的他竟凭借不被人看好的部队击败了敌军的王牌之师,成为了抗战英雄。世人来不及传颂他的声明,他又成为了万人唾骂的汉奸。漫长的人生里,充满了命运戏谑的捉弄。
这个人生经历颇为曲折离奇的人便是庞炳勋。相比起他在军阀时期他人给予的评价,后世更多的将对他的印象停留在汉奸这一身份之中。而透过他往昔的经历,或许才能真正看出历史中他本人的真实面貌。
不惑之年参军
庞炳勋这个名字,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舞台之上,也曾经是为世人所熟知的。早年间在晚清时局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年轻时候的庞炳勋为了求得生存选择加入了清兵队伍。
而他在这段时期里也从未有过停止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于是他又偷偷加入了当时名头正盛的同盟会。可世间安得双全法,他这番作为很快被清军得知。因此他也只能被赶出队伍,灰头土脸地回到自己的故乡。
战乱年代里从没有人可以保全自身。周边的一众人等早已是四下逃散且没有食物填饱饥饿。庞炳勋同时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可那时候的他四下辗转,并没有很好地安身之所。走投无路的他,终于在41岁的年纪里踏上了当兵的征途。
起初的他,选择了投身于当时威望颇高的冯玉祥统领的西北军部队之中。虽早已过了青春年少的年纪,可他凭借着自己多年来接受磨难塑造的顽强性格,也逐渐在从戎之路上闯下了一片天地。
中原大战时期,庞炳勋时常因为自己部队的孱弱被敌军优先攻击。一触即溃对他而言也是时常发生的事。可他胜过常人的是,无论如何惨烈的失败,他总能召集部队重新壮大,甚至要比从前更为顽强,因此人送外号"不倒翁"。
击败敌军精锐
半生戎马的时光对庞炳勋来讲都是自己过去生活的写照。可惜的是,因为年龄和才能的限制,他始终未能得到部队的重用和表彰。甚至于到了年过半百的时候,他仅仅只是作为挂名的军团长,统领着一万五千人左右。
可命运总是眷顾着那些不甘于现状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将这个从未被历史聚焦的平凡军官推向了历史浪潮的顶点。抗战爆发以来,庞炳勋及其手下的军团被李宗仁纳为麾下。本就是属于"杂牌部队"的领头人物,不被当时队伍中的领导所看重的庞炳勋,却悄然准备着一场浩大的战役。
1938年3月,今人难以遗忘的是当初的中华大地之上发生了何等壮烈的战争史诗。国民政府部队在台儿庄与敌军精锐部队展开殊死搏斗。日后世人只知道台儿庄战役的大捷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不曾知晓在那段时光里发生过如何悲壮的对战情景。
临沂,中国山东的重要战略城市之一。也是台儿庄战役的重要交战地点之一。敌军对此作出了周密的安排,甚至为了确保可以攻陷临沂城,排除了最精锐的板恒师团来限制国民政府军队。
优良的作战能力和先进的装备,甚至连国军中最为强悍的正规部队都不敢与之正面较量。而庞炳勋率领的40师团却毫无意外地与他们正面交锋。
在庞炳勋和他的部下在七天七夜的持续作战中,都宣誓要以生命保卫临沂。没有一个人面对强悍的敌军就此退缩,甚至很多人还在连天炮火之中冲锋向前,创造了近代历史上堪称奇迹的战争对抗。
59岁的庞炳勋更是为此不顾自己的性命,将身边的警卫部队都尽数送上了前线,整个师团上下向敌军发起了顽强的抵抗。
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高墙,将敌军的精锐部队就此格挡在了临沂城外,庞炳勋的部队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守卫城池的任务。即便很少有人得知,彼时的师团内部,剩下的战士或许已经是寥寥无几。难以否认的是,庞炳勋经此一役,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爱国忠心,也获得了当时社会的表彰和称赞。
抗战英雄沦为汉奸
有道是世事无常,庞炳勋声名鹊起的同时,命运也在同时期对他开起了玩笑。几年之后,已然是垂垂老矣的庞炳勋意外被敌军所捕获。国仇家恨面前,庞炳勋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而正当他被敌军逼到绝境之时,军统头领戴笠也向他传来了消息。希望他可以暂时投降敌军保存实力。这时候,庞炳勋的内心防线才彻底被卸下。他也最终选择了屈服于日本。
1943年,是庞炳勋投降日本消息传开的一年。从前的抗战英雄转眼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遭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非议和辱骂。
直到日本投降,这样的状况才得以改变。原来,他这样的作为是受到了蒋先生的默许。其中的缘由也更是耐人寻味。最终他也是跟随蒋先生去往台湾定居,甚至还在当地开起了餐馆。命运赋予世人曲折的过往,也留给了今人无限的思考,孰是孰非,实难定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