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创新测量标志保护,智联物联网实现全新监控机制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厦门市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最近成功推出了一项富有前瞻性的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测量标志保护方案,标志着测量领域保护工作迈入了智能化、信息化的新阶段。该项目不仅获得了2024年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更在智能传感和物联网的应用上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对测量标志保护的全面提升。

传统保护方式的局限性

测量标志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安全保障的基石。过去,测量标志的保护工作主要依赖传统的人工巡查,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因巡查频率受限而导致问题发现的滞后。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测量标志可能只能一年进行一次巡查,防护措施相对薄弱,无法及早发现潜在的损坏。这种被动的保护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智慧测量标志体系的构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厦门市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于2019年开始建立“厦门市测量标志在线监测管护系统平台”。这一系统通过引入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全市共计109座高等级测量标志点的实时监测。

智能锁、智能传感器和NB-IoT(窄带低功耗蜂窝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使得测量标志井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再依赖人工巡查,系统能够实时分析标志的状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会通过各种形式发出预警,提升了巡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标准化

在厦门市测量标志在线监测管护系统平台的另一个重要改变是引入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该标准规范了测量标志的使用、审批和监测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授权审批及实时监测的闭环管理。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管理的规范性,也增强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例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井盖上搭载的智能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一旦传感器感应到异常倾斜或位移,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将信息推送至相应的巡查人员,极大提升了响应速度。通过采集的数据,管理者不仅能了解标志的使用情况,还可以推算出哪些区域可能面临潜在威胁,做到未雨绸缪。

线上线下协同,提高巡查效率

这套被称为“双端联动”的数字化管护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在平台未上线之前,巡查人员对标志点的监测频率较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一旦平台接入实时数据,巡查人员便能通过移动端应用“i测量标志”接收任务,并根据实时状态对异常情况进行现场核实,反馈的流程高效且清晰,形成了“发现——上报——核实——反馈”的完整管理链条,确保了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至目前为止,监测系统已经成功发现疑似破坏的情况多达1441次,并有663次请求巡护人员现身现场处理,彰显了智慧管护所带来的高效性。

提升社会参与度,共建良好环境

厦门市还积极拓展社会参与的参与度,把智慧测量标志的实用与美观做到了极致。通过设计富有自然元素的井盖,不仅和城市环境完美融合,还增添了市民的生活趣味。井盖上的二维码不仅提供点号、点名和等级等基础信息,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也能随时了解测量标志的相关信息及上报异常情况,从而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目前,已有市民通过小程序上报了三起异常情况,并能实时跟进处理进度,这种全民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为城市的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的新篇章

厦门在测量标志保护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高效、智能的管理工具,也为公众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搭建了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更加深入人心。

这项测量标志保护机制的建立为厦门市创造了新的范式,我们期待更多城市借鉴这一模式,在新科技的推动下,达到城市管理与美丽环境的和谐统一。随着智慧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城市生活将更加便捷与安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