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此一次,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努力开出自己的花。
董宇辉曾这样描述一本书:
“人与人之间爱恨都简单,聚散也都随缘。人们在自然中获得,也在自然中失去。”
这本书就叫《额尔古纳河右岸》。
人的一生聚散无常,鄂温克人历经悲喜离合,却依然热爱生命。
读完这本书,你就明白:
人生没有跨不过的灾难,只有绕不过自己的心魔。
人这一生都有遗憾,重要的是与命运和解。
01
直面死亡,对生命释怀
在额尔古纳河畔,生活着以驯鹿为伴的鄂温克人。天灾人祸面前,鄂温克人也难逃命运的安排。
主人公的母亲达玛拉在舞蹈中突然倒下再也没醒,父亲林克被雷电夺去生命,她的二儿子安道尔被大儿子误伤而死,其他族人接连死于狼口熊掌……
在死亡面前,这个家族没有呼天抢地,他们延续风俗,安静地将逝者绑在树上风葬,如同送别远行的亲人。
他们祖先认为:“人离开这个世界,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了。
那个世界比曾经生活过的世界要幸福。”
在鄂温克人眼中,死亡不是可怕的句号,而是像驯鹿迁徙般的自然轮回。
书中有一个震撼的场景,是鄂温克人在同一天既办葬礼又办婚礼。
作者说:“我想生命就是这样,有出生就有死亡,有忧愁就有喜悦,有葬礼也要有婚礼,不该有那么多的忌讳。”
很多人对死亡存在忌讳,避而远之。
他们却看得通透:生命从来不是单行线,每个终点都藏着新起点。
正因为知道死亡必然到来,才要更好地珍惜生命。
毕竟,活着的最好姿态,从来不是躲避死亡,而是活在当下,不负此生。
02
接纳命运,对伤害释怀
族人依芙琳是一个命苦的姑娘。
她的丈夫坤得并不爱她。丈夫原本爱的是一个蒙族姑娘,只是迫于父亲的压力与她成了亲。
成婚后,依芙琳一直心结难解,一直打压自己的丈夫,一辈子与他为敌。
这份恨意一并转嫁到了儿子金得身上,她对儿子处处贬低,百般嫌弃。
最终,儿子难以忍受依芙琳逼他娶一个不爱的人,在婚礼当天上吊自杀。
恨有双刃,伤人伤己。对伤害无法释怀,最终困住的是自己。
同样是面对伤害,伊万的态度更加智慧。
他的妻子娜杰什卡因恐惧部落迁徙的动荡,带着儿女不告而别。
大家知道伊万不舍得娜杰什卡,以为他会去把他们追回来。
但伊万并没有去找他们,而是照样养驯鹿,继续他的游猎生活。
他说:“我不会去找他们的,想走的人是找不回来的。”
有时候越不舍得放手,失去的反而越多。
一个聪明的人,他决不执着于过去无法改变的痛苦,而是学会跳脱痛苦,为当下创造出路。
03
承担代价,对选择释怀
妮浩成为了一名萨满,肩负起守护鄂温克族的神圣使命。
作为氏族与神灵之间的桥梁,她不仅拥有通灵能力,更能治病救人。
成为萨满是有代价的,当她每救活一个人就会失去一个孩子。
妮浩救治被熊骨噎住的马粪包,为他跳神也因此失去了她的女儿交库托坎;
为救何宝林的儿子,牺牲了果格力;
为救十六岁的少年,她未出生的孩子胎死腹中……
有人说:“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易获得的,所有得到,都是交换。
妮浩失去孩子后没有崩溃,而是把悲痛编进歌谣,把思念刻进神鼓。
她义无反顾地履行作为萨满的责任,滋养了更多生命。
她享受成为萨满的日子,也承担着牺牲自己孩子的痛苦。造福族人,是她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不会逃避代价。
选择没有对错,但所有选择都有代价。
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选错了,而是没勇气为选择买单。
04
迟子建在书里说:
“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
伤痛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生难免会痛苦,也会遗憾。正是生活不易,才要学会放下。
与命运和解并非与命运对抗,而是与之共舞,坦然接纳命运的馈赠与剥夺。
请记住: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命只此一次,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努力开出自己的花。
作者: 若木,喜爱阅读,感悟生活,常在平凡日常中捕捉思考碎片。文章原创首发:皓然读书(growing-reading)。返回搜狐,查看更多